唾液腺显像的原理及临床意义如何?

题目

唾液腺显像的原理及临床意义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抗凝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Ca2+,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第2题:

肝胆显像原理是什么?正常表现如何?


正确答案: 用静脉注射能被肝脏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继而随胆汁分泌到毛细胆管,经胆道排泄系统到肠道,而不被肠道吸收的显像剂(Tc-EHIDA),在体外连续动态地观察显像剂在肝、胆道、胆囊和肠道内放射性摄取和排出的情况,了解肝胆系统的形态、功能及通畅情况。注射显像剂后肝胆显像正常顺序及显影时间是:肝(5分钟)→肝及左右肝胆管(10~15分钟)→肝影渐消退,胆总管、胆囊开始显影(15~30分钟)→肝影消退,肠道显影(30~60分钟)。胆囊和肠道显影不应迟于60分钟。Tc-EHIDA),在体外连续动态地观察显像剂在肝、胆道、胆囊和肠道内放射性摄取和排出的情况,了解肝胆系统的形态、功能及通畅情况。注射显像剂后肝胆显像正常顺序及显影时间是:肝(5分钟)→肝及左右肝胆管(10~15分钟)→肝影渐消退,胆总管、胆囊开始显影(15~30分钟)→肝影消退,肠道显影(30~60分钟)。胆囊和肠道显影不应迟于60分钟。

第3题:

正常唾液腺显像口服维生素C后可见

A、唾液腺影像减低,口腔内显像剂分布减低

B、唾液腺影像不变,口腔内显像剂分布增加

C、唾液腺影像减低,口腔内显像剂分布增加

D、唾液腺影像不变,口腔内显像剂分布减低

E、唾液腺影像不变,口腔内显影剂分布不变


参考答案:C

第4题:

唾液腺显像的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唾液腺是体内能摄取和分泌99mTc04-的腺体之一,腺体内间叶导管的上皮细胞具有这种功能,由于腺体内的组织结构均匀,故放射性在腺体内亦均匀分布。显像可了解唾液腺的功能和形态。当腺体发生良恶性病变时,所在部位的腺体组织受到破坏,丧失摄取和分泌99mTc04-的能力,形成"冷区"。而患者有淋巴乳头状腺瘤病人,病损部位都能浓集99mTc而呈"热区"。

第5题:

简述NBT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葡萄糖6-磷酸氧化脱氢,此时加入NBT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先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甲簪颗粒并沉积在胞浆内。
临床意义:
(1)NBT还原试验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
(2)为疾病的鉴别指标,如:全身性细菌感染时NBT阳性率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时,NBT阳性率反而下降。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BT阳性率约为10%;全身性细菌性感染NBT试验阳性率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NBT试验阳性率一般在10%以下;器官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升高;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正常。

第6题:

胃肠道出血显像的原理及临床意义如何?


正确答案: 胃肠道出血显像剂有两种:Tc-RBC、Tc-硫胶体或植酸钠。人体红细胞被Tc标记后(体内或体外),含血量较多的脏器如肝脏、脾、肾、腹部大血管显影,胃肠壁含血量少基本不显影。Tc标记硫胶体或植酸钠,注入体内后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而仅肝脾显像。如果肠壁有溃疡,Tc标记的红细胞或者胶体从肠壁粘膜处逸出,则形成该部位的放射性浓聚影。因此可对胃肠道出血作出诊断,并可大致定位。正常情况下可见到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右髂动脉、肝、脾、肾、膀胱显像,有时骨盆也可显影。凡在上述正常放射性浓聚区以外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可诊断为胃肠道出血。Tc-RBC、Tc-硫胶体或植酸钠。人体红细胞被Tc标记后(体内或体外),含血量较多的脏器如肝脏、脾、肾、腹部大血管显影,胃肠壁含血量少基本不显影。Tc标记硫胶体或植酸钠,注入体内后迅速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而仅肝脾显像。如果肠壁有溃疡,Tc标记的红细胞或者胶体从肠壁粘膜处逸出,则形成该部位的放射性浓聚影。因此可对胃肠道出血作出诊断,并可大致定位。正常情况下可见到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右髂动脉、肝、脾、肾、膀胱显像,有时骨盆也可显影。凡在上述正常放射性浓聚区以外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影可诊断为胃肠道出血。

第7题:

肾上腺皮质显像的适应证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肾上腺皮质显像的适应证及临床意义是: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性疾病的诊断。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增生均可引起皮质功能亢进或增强,显像表现为肾上腺影增大,放射性浓聚增高或提前显影;应用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皮质腺瘤影像仍显示清晰,而肾上腺增生者肾上腺不显影。②异位肾上腺的定位诊断。③肾上腺皮质癌的辅助诊断。有肾上腺肿块的患者,如果肾上腺显像表现为患侧肾上腺皮质不显影,而健侧轻度显影或不显影,提示皮质癌的可能性较大。

第8题:

简述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原理:肾上腺髓质是体内合成和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I-MIBG可被肾上腺髓质细胞摄取而储存于囊泡中,并浓聚于交感神经原内。肾上腺髓质显像(adrenal medulla imaging)可了解肾上腺髓质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富含交感神经原的多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用于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的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等。I-MIBG可被肾上腺髓质细胞摄取而储存于囊泡中,并浓聚于交感神经原内。肾上腺髓质显像(adrenal medulla imaging)可了解肾上腺髓质形态和功能、辅助诊断富含交感神经原的多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用于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的诊断、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等。

第9题:

简述酸溶血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酸溶血试验也称Ham’s试验,正常人为阴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病人红细胞膜对补体敏感,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正常人新鲜血清中补体溶解,Ham’s试验基于此原理。若将正常人血清灭活,就不能溶解病人的红细胞,该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确诊试验。

第10题:

试述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尿中17-酮类固醇(17-KS)指尿中出现的所有C-17为酮基的类固醇类物质。尿中排出的内源性17-KS包括雄酮、异雄酮、脱氢异雄酮及其代谢产物等。17-KS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雄性激素的代谢产物,大部分为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酯或硫酸酯,必须经过酸的作用才能使其水解成游离的类固醇,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经过洗涤除去酸类与酚类物质。17-酮类固醇分子结构中的酮-亚甲基(-CO-CH2-)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间二硝基苯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尿17-酮类固醇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睾丸间质细胞肿瘤等,减低见于肾上腺功能减退、性功能减退以及某些慢性病如结核、肝病和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