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

题目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 A、建立求助动机阶段
  • B、诊断阶段
  • C、领悟阶段
  • D、巩固阶段
  • E、识别不良的适应认知阶段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班主任说孩子有多动症,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你怎么看?


答案:
解析:
针对上述现象,我会做如下处理:
第一,对于孩子的多动症,不要大惊小怪,这是孩子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第二,多动症说明该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应该组织活动多多去培养该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孩子出现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处理。

第2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该求助者的沉默可能是()。
A.思考型
B.情绪性
C.怀疑性
D.内向型


答案:A,C
解析:
求助者的沉默有: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①怀疑型是由于求助者还不完全信任咨询师,而不把某些信.9-说出来或尚在犹豫中,他们往往表现出不安的神情,用疑虑、探索的眼光打量咨询师;②是求助者正在反复体会咨询师说的话,并似有所悟;或者他正在回忆某一件对咨询有重要意义的往事;也可能正在体验某种情绪、感情,正处于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之中;③情绪型沉默,是由于情绪所致,如气愤、恐惧、羞愧等;④内向型沉默。源于求助者的个性原因,如比较内向、不善言谈的人,沉默是他与人交往的经常性方式,尤其是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面前就更是如此。这里的沉默最有可能是怀疑型和思考型。

第3题:

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突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来访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来访者:啊,原来他看不见。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来访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咨询师讲述风筝的故事,目的是( )A、让来访者心胸开朗

B、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

C、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D、转移来访者的兴奋点

E、建议来访者换个角度看问题

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建立求助动机阶段

B、诊断阶段

C、领悟阶段

D、巩固阶段

E、识别不良的适应认知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适用于( )A、年轻、文化水平较高的来访者

B、肯接受挑战的来访者

C、年老、文化水平较低的来访者

D、偏执的来访者

E、自闭的来访者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B


问题 2 答案:A


问题 3 答案:A

第4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
A.是理性的
B.是非理性的
C.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D.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


答案:C
解析: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

第5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这段咨询最可能发生在()。
A.诊断阶段
B.修通阶段
C.领悟阶段
D.巩固阶段


答案:C
解析:
合理情绪疗法的四个阶段按顺序分别为: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巩固阶段。领悟阶段,咨询师的任务1是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任务2是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本段咨询主要是更深入地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是领悟阶段。

第6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说,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这使用了()技术。
A.具体化
B.面质
C.内容表述
D.内容反应


答案:B,C,D
解析:
“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所以是面质技术;本段也是对求助者所说内容的反应,因此也是内容反应技术;还是咨询师提出建议,提醒求助者反思,所以又使用了内容表达技术。

第7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7岁,高二学生。
案例介绍:因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学习成绩差,去年秋季开始辍学。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由其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家境较富裕,自幼生活环境单一,很少和小伙伴玩。个性偏执,对亲人冷漠。其父性情暴躁,只在经济上满足孩子。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常产生分歧。母亲反映求助者近来有些答非所问。对求助者进行了MMPI测验,结果如下。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咨询谈话片段。
心理咨询师:你因何来做心理咨询?(表情平和)
求助者:在家里待烦了,闲得没事干。(求助者晃着双腿,无所谓状)你怎么那么严肃呀?能不能笑笑?
心理咨询师:哦,(做出微笑的表情)这样的表情会使你舒服些,是吗?
求助者:(满意的笑笑)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想得到我的什么心理帮助呢?
求助者:就是想让你帮我调整调整心态,我希望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回到学校。
心理咨询师:你回到学校有顾虑吗?你试过没有?
求助者:没有。
心理咨询师:那你想回到学校吗?
求助者:我说过是在没有顾虑的情况下。
心理咨询师:我问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现在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有把椅子,你拿拿看,会有顾虑吗?
求助者:(走过去拿起了椅子)怎么啦?没问题!但这和上学是两码事。
心理咨询师:关键是你现在想没想?
求助者:你的话我怎么听不懂呀,如果没有你的学生在,你是不是也懒得和我废话呀?
心理咨询师:(停了停,看了看旁边的学生)这和她在不在有关系吗?
求助者:好,我再说一遍,不行我就走了。我现在还不想。
心理咨询师:你前面说想回学校,后面又说不想.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在家有吃有喝,想干嘛干嘛,这不挺好吗?
求助者:我看也是,在家挺好的。
心理咨询师:你看这地砖,爱干净的人,一天擦三遍没问题,懒人一周也不擦一遍,这也没问题,总比住在垃圾堆里强,是吗?
求助者:你别损我行不行?你也累半天了,咱提前结束,休息休息喝点水去。
心理咨询师:好,如果你接受不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如果你不是非常反对的话,我希望你把下面一个例子听下去,我想这对你会有帮助的。
求助者:好吧。(无所谓状)
心理咨询师:你看,如果一个人开一辆宝马汽车,他会觉得很舒适、很气派,但宝马汽车费油,保险也贵.还怕碰了、被偷了。奥拓车省钱省汽油,也不怕撞,可是空间小,不气派、不舒适。你如果想明白这点,你就知道怎么做了,对吗?
求助者:(沉默了几分钟)我在想,上次我去医院,那个知名教授为什么没和我说几句话,甩门就走了呢?我是一小孩他怎么和我一般见识?
心理咨询师说“你前面……后面……,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所使用的技术是()。
A.指导
B.内容表达
C.面质
D.内容反应


答案:C,D
解析:
“你前面……后面……,哪一个是你的真实想法?”属于面质,即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也属于内容反应,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求助者。

第8题:

王家和林家是邻居,各有一个八岁的男孩.一天,两个孩子在玩耍中厮打起来,林家的孩子把王家孩子的脸抓伤了.王夫人要求林夫人予以赔偿,为此,两个人争吵起来.对于林夫人的话,你能够认同的是( ).

A.“你的孩子打不过我的孩子,只怨他没本事.”

B.“如果有本事,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打我的孩子,这样就扯平了.”

C.“我没有让我家孩子打你家孩子,你吵吵什么呀!”

D.“两个孩子打架,你跟我吵什么劲呀!”


正确答案:

第9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讲述风筝故事,目的是()。
A.让求助者心胸开朗
B.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教育
C.改变求助者的信念
D.转移求助者的兴奋点


答案:B,C
解析:
咨询师通过举例向求助者介绍ABC理论,使求助者明白,使人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合理看法。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同,引发的情绪反应也不同,所以这是对求助者的心理教育,起到改变求助者信念的作用。

第10题:

心理咨询师决定对该求助者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下是咨询过程片断。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当前这种情绪状态?
求助者:那还用说吗?由于他有外遇,我们老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
心理咨询师: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它们也可能并不是你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咨询师:是你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往往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可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头脑中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你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沉默许久)怎么会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我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把孩子带的风筝放在长椅上,忽然走过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把风筝压坏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求助者:我一定很生气,他怎么能这样呢?
心理咨询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
求助者:啊——原来是个瞎子,他看不见。
心理咨询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求助者:不会了.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可怜。
心理咨询师:你看,都是同样一件事,他压坏了你孩子的风筝,但你前后的情绪反应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前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
求助者:的确有道理。也许我的问题是由我原来的一些想法造成的。
心理咨询师:就你的问题来说,别人也可能遇到。夫妻吵架,感情不和,这是比较常见的,但并不是所有当事人都跟你一样。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求助者:难道他们的想法跟我不一样?可是,现在我还不清楚.我的看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心理咨询师: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ABC理论,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不是()。
A.挫折和遭遇
B.歪曲的认知
C.评价性观念
D.不合理的信念


答案:A
解析:
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A项挫折和遭遇是所谓的诱发事件。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