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是什么?

题目

论述发愤著书说的基本内涵及理论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
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 “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曹丕文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历史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要义有三。
一是曹丕所言之“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倡言的“吾养吾浩然之气”。
二是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而生,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则有文气的或清或浊之别,如曹丕在《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中所谈到“逸气”与“齐气”。曹丕的文气二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三是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他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曹丕的“文气”说,实际上就是“作家才性论”。曹丕以气论文和文人,实际上就是以气论作家之才性,这里的“性”,特指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气质、性格,与正统儒家的德性、品性全无关系;这里的“才”,既不是泛指一般的智慧或才能,也是不是曹操所渴求的治国用兵之才,而专指文章之才,辞赋之才,亦即文学创作之才。才与性,共同塑造出主体作为“文人”的人格形象。才,有先天与后天之分,自然与人为之别。曹丕所标举所推崇的才,主要是指出于人之自然禀赋的先天之才。清浊之气既禀于自然,那么所作文章的美恶也主要取决于天才,所以曹丕要说“不可力强而至”。魏晋人崇尚自然,凡识鉴人物之美,往往归之于自然禀赋。曹丕论作家才性不是强调先天禀赋而忽略后天因素。读曹丕《典论.自叙》可知,曹丕并不否认作家创作要受他人影响。曹丕自叙:“上(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而思专,长则善志;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记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著书论诗赋,凡六十篇。”可见在勤学、博览、好思等方面,曹丕从小就接受了父亲及家庭的影响。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论文气与才性,“才、气”与“学、习”并举,“才有天资”与“学慎始习”并重。这种“惟务折衷”的辩证观点已在曹丕这里开其端倪。

第2题:

试析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以阶级社会和剥削阶级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正揭示了这一普遍的规律,其中既有对前人著述经验的总结,也有自己深切体会与认识。他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还遭流放,故《离骚》,“盖自怨生也”,亦与此相通。由于宫刑之辱,其后所完成的《史记》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虚伪,歌颂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历代史书望尘莫及。
(3)“发愤著书”说实质是强调作家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它的的继承和发展。
(4)他对孔子作《春秋》的“寓义于事”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史记》历来被誉为“实录”之作,但并非没有思想倾向。他指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并非就事论事,而应从进步的思想出发作评价,褒贬是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使人受到教育。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春秋》,但并不囿于儒家的成见。历来效忠封建王朝的学者说他:是非谬于圣人,还说《史记》是谤书,这正说明他能够从史实材料出发独立思考,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表现了进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现实的文学的结合,这一点与他重视文学的讽谏传统是一致的。他把《诗》、《骚》的讽谏传统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当时正值辞赋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风盛行,因些他突出文学讽谏传统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司马迁在序中记述了他自己出身史官世家,祖先世代为周室太史,其你学问渊博,文化修养深厚,他自幼受其教诲,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根基。青年的游历和国家图书馆大量的阅读,为写作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和浓厚的生活体验,他立志实现其父遗愿,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进一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史记》实现了他的这一愿望与志向,对我们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都有启迪意义。司马迁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3题: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
气盛言宜;不平则鸣

第4题:

在文学文论上首先提出”发愤著书”的是(),后是司马迁的“()”说,韩愈的“()”说,欧阳修的“()”


正确答案:屈原;发愤著书;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

第5题:

发愤著书说


正确答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6题:

“发愤著书”说的提倡者是()。

  • A、陆机
  • B、司马迁
  • C、屈原
  • D、韩愈

正确答案:B

第7题: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价值。 “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正确答案: 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因为“愤”常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因为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理想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
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与“温柔敦厚”、 “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

第8题:

简述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大的事迹概括出来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有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他的‚发愤著书‛说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他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厄运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引这些先贤为精神同道。‚发愤著书‛说认为真正伟大作品,大抵是作家遭到统治者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此说法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都产生过重要理想。

第9题:

发愤著书


正确答案: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第10题:

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


正确答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