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教育上的影响。

题目

试论述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教育上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地位和影响。


参考答案:1、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儿童提供独立进行自由活动的环境,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得到自然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儿童。 2、儿童发展的阶段:出生到6岁称为创造期。其中,从出生到3岁,称为胚胎期。此时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3-6岁为称为个性形成期,6-12岁是平稳发展时期。开始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一时期最适宜学习,开始形成学习技能和艺术技能,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12-8岁为青春期。是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3、教育的功能:教育可以促进人类文明,是实现社会重建和拯救人类的最佳手段。这种社会功能需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发展来实现。 4、教育的目的:生物学目的: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自然地发展;社会学目的:培养个人适应环境。在儿童个性形成时期,即婴幼儿时期主要应帮助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在以后则应更多地注意社会学目的,即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5、论自由、纪律与工作:儿童生命潜力的自发冲动表现为自由活动。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则。她认为真正的纪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但只有身心协调的活动才能导致纪律。蒙台梭利把这种活动称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纪律,通过工作有机联系 首先,工作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因而能促进纪律的形成。 第二,工作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第三,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 6、儿童之家的教育内容与方法:(1)实际生活练习:清洁、秩序、安静和会话 (2)肌肉练习:锻炼下肢的各种运动、自由体操、教育体操、呼吸体操 (3)自然教育和体力劳动:利用自然教育引导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对大自然的感情 (4)感觉教育:让儿童依靠设计好的教具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感觉、认识、记忆) (5)读写算练习 7、地位与影响 蒙台梭利学说和“儿童之家”的实践使她在幼儿教育领域享誉全球,被称为20世纪“幼儿园改革家”。关于探索儿童的心灵和主张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阶段性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对教师工作方法的观点和感觉训练的教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蒙台梭利法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 局限性:过分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把教师的帮助看做“侵犯儿童的自由”过于偏激。  

第2题:

论述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哲学思想上他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从这种世界观出发,在教育上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以后,他又说普通教育的目的,应该“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养成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者都很重要。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另一方面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主张完全人格,首在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物有科学态度。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内容要以自由、平等、亲爱为主,体现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美育特别被蔡元培所重视,认为美育有特殊意义,进行美育课程可采用多种形式。他提出的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要求不一。他提出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美育时不免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
(2)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①改变校风,明确教育宗旨。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官僚习气浓重,学生入学多为升官发财,重文轻理,尤重法科。他极力改变这种状况,改变当时不良习气,养成正当、健康的娱乐爱好,从而促进北大优良学风的形成。②整顿教师队伍。教师聘任以“学诣”为主,只要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和研究,不论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予聘用。由此吸引了一大批有造诣、有声誉、年富力强的著名学者。③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是他办北大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这是由大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各派学说在北大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为当时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④提倡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主张大学应该有真正懂学术者来管理,改变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因此学校成立了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每五名教授选举评议员一人;各门成立教授会,公举教授会主任,管理各门教学。⑤改革教学体制。针对当时北大“重术而轻学”的现象,沟通文理科学,停办工科,扩充文理两科,奠定了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基础;依据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沟通文理两科,废科设系;依据发展个性和沟通文理的思想,改年级制为选科制,按一定基础和专业要求修满规定学分,不拘年限,即允许毕业。
(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发表《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阐述了他关于这一思想的看法:①教育经费独立。政府指定款项,不能移做他用,建立独立的学校教育会计制度。②教育行政独立。设立专管教育行政的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教育总长也不因政局变动而频繁变动。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④教育脱离宗教独立。教育活动与政治经济关系密切,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独立,教育只能相对独立。他的关于教育脱离政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教育规律办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教育脱离宗教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意义。此外,这一思想在推进收回教育主权运动,抵制殖民主义教育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第3题:

论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第4题:

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2、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1)早在远古时代,新疆与青藏就和内地有联系。
(2)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3)与这条线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
1.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曲阳,南至河南新乡,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
2.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3.近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窜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中国地理的这些特征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范围及交流者之间的差异越大,对文化发展就越有利。

第5题:

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6题:

试简要评述拜占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特点: ①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② 存在着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发展的世 俗教育体系。 ③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 ④ 除教主外,所有的教士均可结婚,这一点 对教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影响:, (2)影响: ① 拜占庭的教育起了保存和传播古希腊、罗 马文化的作用。 ②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西欧有很大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拜占庭与西欧特别是意大利保 持着经济联系。11世纪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水 平不但高于东欧各国,而且也处于西欧各国之 上。到君士坦丁堡来求学的不只是拜占庭各地 的青年和属于阿拉伯语地区的青年,还有意大利 的青年。拜占庭文明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起 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正是 从拜占庭的学者那里学习了希腊语和希腊作家 的某些著作。 ③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阿拉伯教育的发展 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7题:

论述《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法》的内容及其对教育民主化的影响。


答案:
解析:
《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法》是“二战”后法国颁布的法案,以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1)内容。①提出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6项基本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社会上的一切工作价值平等;人人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加强专门教育的同时,适当注意普通教育;各级教育实行免费;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②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③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④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2)影响。该法案虽没有实施,但是提供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①促进了教育权利的民主化,使得人人可以受完备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化,虽暂时未实施,但是其后颁布的1959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年龄延长至16岁就是受其影响;③促进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该法案也涉及高等教育改革;④促进了教育对象民主化,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创造性都得到了重视。

第8题:

论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第9题:

论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正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高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这里的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所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连中亚乃至东欧平原,东接中国的东北和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湿润地带。这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截止到蒙古族人兴起,没有一个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从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严优,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送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这命运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内涵。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第10题:

论述衡平法的特点及其对英国法律的发展的影响。


正确答案: 1、衡平法的形成是受罗马法影响的重要表现。衡平法的隔年是“公平”、“正义”和“良心”等概念,来源于罗马法的“自然理性”、“自然主义”和教会法的宗教道德观念。16实际以前,衡平法的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受普通法的判例的约束,直接从罗马法中找到解决纠纷的现成办法,因此实际上衡平法是罗马法原则在英国的具体运用。
2、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易,大法官颁布的命令有强制性作用。由于衡平法的形成和运用都与王权直接联系,是国王刑事行政特权干预司法的结果,是国王的特别民事审判权。因此,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易。
3、衡平法的调整对象补充了普通法的不足。衡平法与普通法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的。衡平法的意义在于弥补普通法的不足,其存在是以普通法的存在为前提的。衡平法主要调整财产法和契约法方面的法律关系,同时也涉及侵权行为。可见,衡平法不是取代普通法,而是补充了普通法的不足,是在普通法不在发展、不尽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况下,为英国法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