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对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认识,谈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

题目

根据你对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认识,谈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谈谈你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与理解。


正确答案:因节水灌溉就是一种人为地通过一些辅助设施或技术,按照农作物上涨过程的需水量,以节约用水为基础,本着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原则而进行的灌溉方式。所以应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和发展。;

第2题: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俗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文学有雅俗之分。高雅文学一般内容雅致,形式高级,也就难懂。通俗艺术常常追求新奇,具有广泛性、商业性与娱乐性,有的也掺杂着低级、庸俗、色情的成分。其次,我们要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既大力发展高雅文学,以提高人民大众的思想文化素养,又重视引导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以普及大众。总之,要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雅的无限循环发展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文艺推向高水平。

第3题:

根据你对遥感信息的理解,谈谈如何选择遥感信息?


参考答案:根据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的需求,确定成图比例尺,进而选择合适空间分辨率图像,同时考虑调查对像特点考虑获取遥感信息时间以及最佳波段信息,以有效提取专题信息.

第4题:

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基本要求的。


正确答案: (1)家庭情感教育的重点是以情感铸就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品德是人立世的根本;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家庭中的道德情感教育就是要使孩子学会区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逐步树立起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以情感作为品德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将道德情感的教育贯穿在家庭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
(2)家庭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提高家庭成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家庭成员的理智感和实践感,树立“人才自古多磨难”的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养成家庭成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一种民主、欢乐、愉悦、和谐的心理气氛,教育子女学会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行为,养成孩子只提合理要求的习惯,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养成孩子助人为乐、热心为集体做事的习惯,教会孩子成为集体中的合格成员;养成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

第5题:

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


正确答案: (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
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
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
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
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
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
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
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3)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
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
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年1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
1949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世纪70年代末,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年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融洽。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年8月17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第6题:

如何理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1)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发达的货市信用经济或金融经济, 它的运行表现为价值流导向实物流,货币资金运动导向物质资源运动。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

(2)金融是现代经济中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现代经济是由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金融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它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时,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主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求,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适时地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第7题:

谈谈你对新时期诗歌发展历史的认识。


正确答案: 70年代后期迄今,是当代诗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亦称为“新时期诗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经受磨难的诗人加入了“归来”的合唱,加上改革开放又引发了一场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变革,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以及建国前就有的“九叶诗群”“七月诗群”,舒婷、傅天琳、李小雨、梅绍静、翟永明等女诗人的成批崛起,形成了群落众多、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新时期诗歌”的崭新气象。
从中国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经过朦胧诗的集体叙述,对抗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写作之后,到了新生代那里,开始标举“生存体验:瞬间的内觉、自渎、自虐、自戕、命运、死亡及性”。

第8题:

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一般说来,从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来看,教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广义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就是说,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总称。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在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也已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仅仅是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今天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和多媒体远程教学等,也都具有学校教育的性质,都是制度化的教育。

第9题:

阐述你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需要回望过去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是近代以后却备受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欺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担当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连接起来,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认识当代的中国历史任务,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进入新世纪,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0题:

怎么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问题?


正确答案: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自然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雅与俗、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双向运动的发展过程。雅与俗,即高雅美好与平凡通俗,文艺作品也有层次之分,其雅与俗的界限仅是相对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通俗文艺往往趋新追奇,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较强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有的也不免掺杂一些低级、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成分,但从文学史上讲,雅俗并不是绝对的,有时会互相转化。例如《诗经》中当时称为“雅”的“庙堂”文学,在如今看来,其艺术水平却远不如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国风”;宋词与诗相比可谓“诗庄词俗”,到了现代,许多优秀的词作已登大雅之堂;明初出现的优秀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是在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经典作品。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提高文艺与普通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对于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出发,在大力民展高雅的、严肃的艺术的同时,又要重视引导通俗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普及——提高——普及、俗——雅——俗——雅以至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