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物取象”说与古希腊“摹仿”说有何异同?

题目

中国“观物取象”说与古希腊“摹仿”说有何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希腊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亚里士多德《诗学》所持诗歌观是“摹仿说”。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关于审美起源“摹仿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摹仿说认为,人类有摹仿的天性与本能

B.摹仿说认为,艺术与审美的发生源于人类摹仿的本能

C.摹仿说认为,不是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D.摹仿说是在欧洲约两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影响较大的一种学说


参考答案:A,B,D

第4题:

“观物取象”说出自()。

  • A、《诗经》
  • B、《论语》
  • C、《易经》
  • D、《孟子》

正确答案:C

第5题:

陆机的诗歌观是()。

  • A、言志说
  • B、主情说
  • C、摹仿说
  • D、想象说

正确答案:B

第6题:

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此说在艺术起源论上与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有何相通之处?


正确答案: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这两种文学观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

第7题:

从历史的角度说,关于再现论最典型的描述是古希腊的()

  • A、迷狂说
  • B、摹仿说
  • C、过失说
  • D、净化说

正确答案:B

第8题:

文学艺术的‘摹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最为相似。

  • A、信息论
  • B、摹仿论
  • C、意志论
  • D、反映论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关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中国古代有“感物说”,西方有“模仿说”。请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正确答案: 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则有深远影响的“模仿说”。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与西方古代的“摹仿说”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西方文论的“模仿说”强调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模仿。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艺术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模仿说强调了文艺对现实与外界的需要和依赖,但这种说法把人的模仿动因看作是人的“天性”显得很不具体,同时,模仿说本身对艺术发生过程中人的自由创造本质注意得显然不够。感物说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中外文学理论虽然都强调文学发须依赖于社会生活,都涉及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但是二者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暮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学源于生活,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