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题目
单选题
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科学探究往往要经历失败,因此要具有不怕失败、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的科学精神。该实验小组应该做的是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湿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答案:B
解析:
蚯蚓用体壁呼吸,体壁上毛细血管和体壁黏液上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所以保持体壁的湿润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

第2题:

蚯蚓不能在在干燥的环境中生活,是因为( )

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
B、神经系统受到刺激

C、体表水分散发,失水过多
D、蚯蚓刚毛不能协调运动


答案:C
解析:
蚯蚓是靠体表黏液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内侧有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首先溶解在蚯蚓体壁的黏液里,然后再与体壁内侧毛细血管里的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若把蚯蚓放到干燥的环境里,其体表的黏液失水过多,无法帮助完成气体交换,从而使其窒息而死。

第3题:

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参考答案:蚯蚓运动时,体壁肌肉层和刚毛参与活动,体腔液对蚯蚓的运动也有一定的作用。当蚯蚓前端第I-Ⅳ节的纵肌收缩时,此处蚓体变短粗,刚毛伸出,插入地面,支撑并固定该处蚓体,并把后部V-Ⅷ节蚓体拉向前面(后端蚓体环肌正配合收缩,蚓体变细长,刚毛缩入体壁而离开地面);当前端4节纵肌舒张,环肌收缩时,此处蚓体变细长,刚毛缩入体壁,离开地面,使I-Ⅳ节伸向前方(此时后面第V-Ⅷ节纵肌恰收缩,刚毛插入地面,将I-Ⅳ节推向前方,并把IX-XⅡ节拉向前方)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第4题:

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正确答案:B

第5题:

肢体远端在肌张力增高的基础上,缓慢如蚯蚓爬行样的弯曲蠕动,手指过伸()

  • A、偏身投掷运动
  • B、舞蹈症
  • C、静止性震颤
  • D、扭转痉挛
  • E、手足徐动症

正确答案:E

第6题:

材料:
某教师在讲授“动物的学习行为”时。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材料“蚯蚓走迷宫”,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记录小鼠走出迷宫所用的时间。小组汇报.统计全班的结果。最后,通过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带领学生得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的结论。

问题:
(1)在设计小鼠走迷宫实验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在控制变量方面注意哪些事项
(2)在该实验中,教师得出结论的证据是否充足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实验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 在设计小鼠走迷宫实验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在控制变量方面注意控制自变量为单一变量。控制无关变量遵循等量性原则。
①自变量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即只更换研究对象,小鼠与蚯蚓同为昼伏夜出的动物,习性相同;
②无关变量要注意等量性原则。即除了自变量之外的一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必须严格控制等量,以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无关变量在进行严格控制时,不但要等量.而且是在适宜条件下的等量.常态条件下的等量。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选材时注意选择个体较小、适合室内实验环境、健康的小鼠,同时实验前要对小鼠进行饥饿处理。
第二,迷宫的设计。隔板高度要高一些,避免小鼠从隔板上方越过,直接取食;或直接在隔板上方盖一块玻璃板,既能阻止小鼠翻越隔板又便于观察;“迷宫”的通道宽度要便于小鼠折返。
(2)在该实验中。教师得出的结论的证据不充足。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时“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教材中的“蚯蚓走迷宫”材料中提到“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尝试。遭受多次轻微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性原则,“小鼠走迷宫”实验也应该观察并记录“小鼠需要经过几次尝试与错误才能通过迷宫.吃到食物,即“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仅仅观察并记录时间,无法形成直接对照。

第7题:

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教学前,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采集蚯蚓进行观察,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问题顺序最恰当的是(  )。
①蚯蚓怎样运动
②蚯蚓体形有什么特点
③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④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跑到地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
教师提问时要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时机,问题要由简到难.步步深入。任务是采集蚯蚓进行观察,所以首先应是问“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接着是观察蚯蚓体形,通过体形特点思考其运动特点.最后引申到“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跑到地面”。

第8题:

蚯蚓的()、()及其(),构成一个液压运动系统,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密切协作,因而蚯蚓产生蠕动爬行等运动。


参考答案:肌肉;刚毛;体腔液

第9题:

在探究“蚯蚓在糙纸上是否比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更快”的实验中,正确的对照实验设计应为()。

  • A、水平放置的玻璃和糙纸
  • B、斜置的玻璃和水平放置的糙纸
  • C、水平放置的玻璃和斜置的糙纸
  • D、潮湿的玻璃和干燥的糙纸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根据教育技术中的即时反馈原则,在小组讨论并得出小组结论结果后,教师应该()

  • A、在屏幕上呈现小组讨论结果并作评价和总结
  • B、让学生保存小组讨论结果,下次课时交上来
  • C、在课后给小组讨论结果打分
  • D、进行下一个任务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