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教唆乙实施抢劫,乙没有听从甲的意见,也根本没有实施抢劫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对甲的行为判断错误的是(  )。

题目
多选题
甲教唆乙实施抢劫,乙没有听从甲的意见,也根本没有实施抢劫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对甲的行为判断错误的是(  )。
A

犯罪未遂

B

犯罪既遂

C

对甲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不构成犯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教唆15周岁的乙实施盗窃,乙按照甲的教唆盗窃了一辆价值1万元的摩托车。对此案的正确处理是( )。

A.甲与乙共同构成盗窃罪,甲是主犯,乙是从犯

B.甲与乙共同构成盗窃罪,甲是教唆犯,乙是实行犯

C.甲构成教唆罪,乙构成盗窃罪

D.甲单独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D
解析:构成教唆犯的条件之一是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不构成教唆犯,而成立间接正犯。由于乙为15周岁,没有达到盗窃罪所要求的刑事责任年龄,故甲单独构成盗窃罪。

第2题:

甲唆使乙盗窃丙的财物,乙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使丙死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B.甲构成盗窃罪

C.乙构成抢劫罪

D.对甲而言,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


正确答案:B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转化型抢劫罪及实行犯过限。《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题中,乙在盗窃中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使丙死亡,根据《刑法》第269条的规定,乙应当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甲教唆乙实施盗窃罪,乙的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所以,甲不能成为乙抢劫罪的共犯,但也不能说乙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甲构成盗窃罪,而乙构成抢劫罪,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

第3题:

司法考试刑法共同犯罪

下列情形中,不成立共同犯罪,对行为人分别处理的有

  • 甲和乙看到山下没有人,将一块大石头推下,结果造成在山下一片草窝里休息的放羊小孩死亡
  • 甲要杀丙,乙悄悄将房门锁上,致使丙无法逃脱而被杀死,甲对此并不知情
  • 甲教唆乙去盗窃,乙实施盗窃同时将被害人强奸
  • 甲乙系网友,甲向乙发信邀请乙一块实施犯罪,乙没有回复


你好,本题答案AB.A 这种情况属于共同过失犯罪,我国刑法认为共同过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分别处理;B 这种情况属于片面共犯,一般认为不成立共同犯罪,分别处理;C 这种情况下属于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对此,一分为二地处理:原来谋划的犯罪范围内两人成立共同犯罪,对于过限的行为仅由乙来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并非绝对地分别处理;D 这种情况属于犯意表示,不成立犯罪,谈不上分别处理的问题。

第4题:

第 50 题 甲、乙均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甲教唆乙杀害丙,后乙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丙苦苦哀求而放弃,丙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依照刑法规定,对乙应如何处理:(  )

A.应当从轻处理

B.可以减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正确答案:D

第5题:

甲对乙实施抢劫,乙乘其不备逃跑,甲在后紧追,乙在横穿公路过程中被正常驾驶的汽车撞死,甲乙死亡的结果对甲的影响是: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成立偶然的因果关系,导致在对甲的抢劫罪量刑时,考虑这一结果。


参考答案:对

第6题:

下列关于教唆犯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刑满释放人员,好逸恶劳,教唆乙去实施盗窃,并将如何撬门压锁等自己多年总结的“真传”传授给乙,乙并未实施盗窃行为。则甲为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B.甲欲杀死乙,将投了毒的咖啡让公司同事丙拿给乙,丙实际上已经偷偷看到了甲的投毒过程,知道咖啡有毒,但仍然将咖啡拿给了乙,并造成了乙的死亡。甲构成了教唆并杀人的教唆犯

C.甲教唆未成年人乙吸食毒品,但乙并未吸食,则甲不构成犯罪

D.甲教唆乙抢夺路人财物,乙在实施抢夺的过程中遭到被害人的阻挡,便使用暴力抢劫了财物。虽然乙实施的是抢劫犯罪,但甲应在抢夺罪的限度内承担刑事责任,而不属于教唆未遂


正确答案:D
【考点】犯罪构成共犯的认定
【解析】A中甲的行为已构成了传授犯罪方法罪。B中甲与丙之间并无共同故意,甲为间接正犯,丙为片面的帮助犯,也要承担刑事责任。C中甲的行为构成了教唆他人吸食毒品罪,且应从重处罚。

第7题:

甲(20周岁)教唆15周岁的乙实施盗窃,乙按照甲的教唆盗窃了一辆价值1万元的摩

托车。对此案的正确处理是:

A.甲与乙共同构成盗窃罪,甲是主犯,乙是从犯

B.甲与乙共同构成盗窃罪,甲是教唆犯,乙是实行犯

C.甲构成教唆罪,乙构成盗窃罪

D.甲单独构成盗窃罪


正确答案:D
6.【答案】D 【考点】 教唆犯;间接正犯【解析】 15周岁的乙对盗窃罪不负刑事责任,20周岁的甲教唆乙实施盗窃,乙实际上处于甲的犯罪工具的地位。甲构成间接正犯,双方不构成共同犯罪。我国刑法不存在教唆罪。因此,选D。

第8题:

下列关于教唆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教唆乙实施杀害丙的行为,结果乙口头允诺,但实际汉是去丙家盗窃了一台彩电,则甲不构成教唆犯

B甲乙共同约定实施了盗窃行为,在盗窃得逞之后,甲临时起意,向乙使了个眼色,乙心领神会放了把火毁灭现场,致使大量财物被烧毁,则甲构成放火罪的教唆犯

C.甲已经打算实施杀人行为,但是还在犹豫之间,乙见状给甲打气,鼓励甲实施行为,结果甲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则乙构成教唆犯

D.甲已经打算实施杀人行为,但是还在犹豫之间,乙对甲说:“杀人要掉脑袋的,还不如去抢。”乙听从了甲的意见,对丙实施了抢劫。乙构成教唆犯


正确答案:BD
64.答案:B、D.考点:教唆犯讲解:关于A项,教唆此罪实施彼罪的,属于教唆未遂,所以A项不当选。关于B项。涉及的考点是教唆行为的方式。教唆行为的方式没有限制,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示意性的动作(如使颜色、做手势)。所以8项当选。关于C项和D项。由于教唆是使他人产生犯罪的决意,故在被教唆者已经产生犯罪决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成立教唆犯,只能成立帮助犯。但是,在某人有犯此罪的决意,教唆犯唆使该人实施彼罪时,仍成立彼罪的教唆犯。所以,D项当选。

第9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乙被甲打伤后逃跑,乙在重伤的情况下跑到高速公路上求救,被没有驾照、超速行驶的丙开车撞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盗窃犯乙,拉扯当中将乙推到河里,乙不会游泳,而会游泳的甲观看不予救助,乙最后溺水而亡,甲对乙的死亡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C.甲明知乙犯有心脏病,故意用语言辱骂乙,乙因激动引发心脏病而昏迷,最后瘫痪,甲的行为和乙的重伤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乙抢劫甲,乙在追赶甲的过程中,甲只顾逃跑不小心被迎面开来的汽车撞倒,造成重伤,乙的行为和甲的重伤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正确答案:ACD

【考点】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解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注意以下几点:1)结果是行为合乎规律地引起的,故A、D说法正确:2)一种行为,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是在具体场合下存在特殊的条件而且明知这种条件的,行为与结果之间也具有因果关系.C项就是如此;3)不作为也可以引起危害结果,并形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故B错误。

第10题:

甲唆使乙盗窃丙的财物,乙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致使丙死亡。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B.甲构成盗窃罪
C.乙构成抢劫罪 D.对甲而言,被教唆人乙没有犯被教唆的罪


答案:B,C
解析:
【详解】
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行为。甲乙两人在盗窃范围内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行为,但在抢劫范围内没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和行为,甲不成立抢劫罪。故选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