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

题目
单选题
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若刘某父亲经多次教育仍不能改正,刘某可以向(  )请求撤销其父亲的监护权。
A

人民政府

B

人民法院

C

教育部门

D

学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刘某早年丧偶,退休后开了个商店,其子刘立因吸毒经常到店里拿钱,父亲不给即抢,并多次打伤其父。一次刘立因犯毒瘾又来抢钱,刘某没给,刘立拿刀就砍,刘某当场死亡。二儿子刘钊恰巧看见父亲惨死,当即将刘立打死,并因此被判刑l2年。大儿子刘建在办理父亲的丧事时,无意中发现父亲的遗嘱,写明由三个儿子平分他的遗产。于是刘建偷偷改了遗嘱,增加了1万元应继承份额。对于此案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刘建仍享有继承权

B.刘钊也享有继承权

C.刘立有故意杀害刘某的行为,因此丧失继承权

D.刘建、刘钊和刘立应当等额继承刘某的遗产


正确答案:D
[考点]丧失继承权的情况
D。根据《继承法》规定,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继承法意见》对情节严重进行了界定,即继承人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的,应认定其行为情节严重。刘建虽有篡改遗嘱的行为,但不构成情节严重,并不丧失继承权。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继承法》第7条规定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丧失继承权。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为了争夺遗产而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杀害其他继承人,并不丧失继承权。本案中刘钊杀害刘立的行为是因见父亲被害,出于义愤打死了刘立,因此,不丧失继承权。所以,选项B也是正确的。因刘立有故意杀害刘某的行为,根据《继承法》第7条第(1)项,刘立丧失继承权。遗嘱中原由他继承的份额,应由其他继承人继承。因此,本案中的遗产由刘建与刘钊共同继承。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D是错误的。依题意,D项当选。

第2题:

小任的好朋友刘某从外地来找小任,小任挽留刘某在家居住。第二天晚上,小任偶然撞见刘某正注射毒品,颇感震惊,但碍于面子,没有制止。两天后,警察在刘某房内搜出毒品和注射用具,刘某也承认自己注射毒品。警察带走刘某,并对小任处以500元罚款。根据《禁毒法》,小任被罚款的原因是(  )。

A.他没有主动检举刘某吸毒
B.他包庇贩卖毒品的刘某
C.他容留刘某吸食注射毒品
D.他为刘某窝藏毒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禁毒的法律责任。《禁毒法》规定,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介绍买卖毒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第3题:

中学生刘某在星期日晚上以父母外出,家中无人为由寄宿在同学李某家中。深夜,李某的父亲下班后,得知刘某住在家中,便以未成年人不得夜不归宿为由,让刘某立即起床走人。问李某父亲的做法妥当吗?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不妥。应当同刘某家长或学校、公安机关联系。

第4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贴心。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
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而且一直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对他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但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
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会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问题:
1.刘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是什么
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哪些专业技巧


答案:
解析:
1.刘某面临的问题有:
(1)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刘某社会功能严重缺失,情绪不稳定,牢骚满腹,抵触矫正、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成家等问题。
(2)服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无法得到或很少得到一般社会民众可以得到的经济、物质、社会保障资源,在生活、教育、就业、卫生、住房、家庭婚姻、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将面临比一般社会民众更大的压力。
刘某的需要有: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尤其是刘某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靠父亲退休金生活,经济紧张。
(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刘某没技能、没本钱,难以就业或自己做生意。
(3)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刘某单身一人,昔日同学都已成家立业。
(4)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刘某需要恢复和重建其严重缺失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正常的成员。
2.社会工作者在与刘某建立专业关系时需要运用的专业技巧有:
(1)同感。社会工作者应通过阅读刘某的资料或与其接触感受刘某所面对的情况,增进对刘某的认识和理解。
(2)诚恳。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关系中始终保持诚恳的、开放的、真实的态度。
(3)温暖与尊重。社会工作者要关心、关注刘某的一切,并能够向刘某传达这种情感。
(4)积极主动。社会工作者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关心他。

第5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现在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亲好。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她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区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本案例不能体现社区工作者的哪项工作内容( ),

A.社区服务
B.社区照顾
C.社区卫生
D.社区矫正

答案:C
解析:
社区工作者对刘某的帮助体现了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的工作。材料本身就体现了社区矫正的内容。通观材料,没有涉及社区卫生的内容。

第6题:

刘某系河南省洛阳市某区人。2009年到广州市白云区打工。2010年刘某因有嫖妓行为被广州市某区公安分局行政拘留5天。在拘留过程中,刘某因心脏病突发死亡。刘某的父亲对此不服,欲提起行政诉讼。

问:(1)本案是否属于行政诉讼案受案范围?为什么?

(2)刘的父亲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吗?为什么?

(3)如果刘的父亲能提起行政诉讼,他可以向哪个法院提起?


正确答案:
(1)本案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因为行政诉讼法规定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而本案属于拘留行为。
(2)刘父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因为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3)刘父可以向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广州市某区人民法院以及洛阳市某区人民法院中的任一个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7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现在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亲好。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她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区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社区工作者在与刘某进行沟通时,应需要运用的技巧是( )。①同感②诚恳③温暖与尊重④积极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⑨④

答案:D
解析:
社区工作者在与刘某进行沟通时需要运用的技巧有:①同感。社区工作者应通过阅读刘某的资料或与其接触,设身处地地感受刘某所面对的困难,增进对刘某的认识和理解;③诚恳。要求社区工作者在与刘某沟够向刘某传达这种情感,使刘某感觉到被尊重和被关心着;④积极主动。社区工作者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对刘某的关心,希望他尽快融入社会,更好地生活下去。

第8题:

刘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判决生效后刘某被送往当地监狱服刑,刘某的父亲认为判决有错误,拟提出申诉,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刘某的父亲应当向原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诉

B.刘某的父亲必须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

C.刘某的父亲只能在刘某被判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以内提出申诉

D.对于刘某父亲的申诉,只能由原生效判决法院受理


正确答案:ABCD
72.【答案】ABCD 【考点】再审申诉【解析】 关于申诉的主体和对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3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所以A项错误,当选。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4条规定的4种申诉理由: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据此,B项错误,当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第1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申诉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2年内提出的申诉,应当受理;超过2年提出申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理:一是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二是原审被告人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三是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可见C项错误,当选。关于受理申诉的法院,《刑事诉讼法解释》第298条确立了由作出生效裁判法院受理的原则,但同时又规定了可以由上级法院受理的情形,所以D项错误,当选。本题A、B、C、D均错误,均当选。

第9题:

刘某,男,46岁,年幼时父母离异,现在跟父亲和姐姐一起生活,不再与母亲来往,刘某小学时特别调皮,经常惹事,父亲脾气暴躁,常对他拳脚相加。刘某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和姐姐则比较亲好。1992年,刘某因严重犯罪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服刑期间,刘某因表现良好多次被减刑,2008年底假释回家,按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回家后刘某与父亲同住。父亲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比较紧张,对刘某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耿耿于怀,常常冷嘲热讽。姐姐在大型超市当理货员,工作十分辛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她还是非常关心弟弟,常常送些生活用品并帮忙洗洗涮涮。刘某觉得姐姐生活不容易,不愿给姐姐添麻烦。目前,刘某没有固定工作,仍单身一人。看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也很想做点事情,可是做生意没本钱,找工作没技能。在屡屡碰壁后,刘某牢骚满腹,情绪很不稳定,在接受社区矫正初期非常抵触。社区工作者安排他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但刘某经常迟到。
针对刘某当前的状况,其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是( )。

A.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B.教育、就业权益的需要
C.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D.人格尊重权利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正常的社会人,最基本、最首要的需要就是获得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在满足了这一需要后,才是教育、就业、再社会化的需要。

第10题:

刘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判决生效后刘某被送往当地监狱服刑,刘某的父亲认为判决有错误,拟提出申诉,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刘某的父亲应当向原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诉
  • B、刘某的父亲必须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
  • C、刘某的父亲只能在刘某被判刑罚执行完毕后2年以内提出申诉
  • D、对于刘某父亲的申诉,只能由作出原生效判决的法院受理

正确答案:A,B,C,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