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不但用多媒体播放了圆明园的景观,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了一下各自的感受,还要求同学们在课

题目
单选题
一位教师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不但用多媒体播放了圆明园的景观,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了一下各自的感受,还要求同学们在课下收集一些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或图片以便于活动课上做展览。对于这种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风光片,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B

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谈感受,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C

课堂内外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D

这种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兼顾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备课阶段我参考了教师参考书等许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两课时的教学方案。[B]第一课时是题解作者生平与创作介绍,熟悉课文。课文朗读阶段,我按座位将学生分成四组。采用朗读加分制。提议大家踊跃参与,自愿朗读,一人读罢另一人主动起来继续朗读。学生课堂反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也存在几个同学抢读课文的情况。[C]第二课时是分析课文。在课上我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分析这部小说中桑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并分别找学生就人物进行介绍。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进行品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海明威的语言特点。[D]课间我跟学习委员聊天,他反映朗读课文阶段,他们的心里就是要争抢着读,因为那样可以为本组加分增光,没有抢到读课文的机会他们会很失落。我突然意识到,以后开展这样的朗读活动要跟学生们强调.我们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锻炼朗读能力而积极参与朗读.而不是单纯为了加分而抢读。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
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
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
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

答案:D
解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地位,但并不代表在课程设计和课堂实施阶段完全给学生以自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2题:

罗老师将学生带到多媒体网络教室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并让学生分组搜索有关圆明园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列有关多媒体网络教室说法正确的是:()

  • A、网络教室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 B、教师在网络教室上课管理难度会增加;
  • C、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 D、网络教室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

正确答案:A,B,D

第3题:

魏老师在上《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播放了一首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这种教学安排主要的作用是( )。


A.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

B.用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C.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D.用音乐提高美术课的愉悦性

答案:A
解析:
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理解绘画中的抽象。这样安排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美术课愉悦性,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音乐去理解绘画的抽象性。

第4题:

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正确答案:C

第5题: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老师在导学案的预习要求中让学生们在家中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第一课时,老师把班级分成12个小组,规定他们在前25分钟内分组学习并解决导学案上的5个问题,然后有部分小组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在全班进行讲解。在第二课时,老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通过讨论、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共同解决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如果要评价张老师在这课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 B、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
  • C、学生上课掌握大容量知识,课后可以不用做作业。
  • D、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人际交互作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课改不但解放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教师。解放的实质是()的解放,是行动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教师由“要我教”变成“()”。


正确答案:心灵;我要学;我要教

第7题:

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师在某课的知识拓展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资源后,要实现师生、生生间问题的探讨,教师应选择什么协作交流平台?请选择一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其优点及用途。


正确答案: 交流平台优点及用途:
博客博客可以供学生方便的阅览老师搜集到的学习资料,并发表学习心得。信息停留在网页上,也方便教师对其作业进行一一点评。
BBS论坛论坛的发贴、回复方式较为灵活,适合师生集体讨论、研究学习感受,形式活跃,便于教师参与其中,并总体把握此次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

第8题:

魏老师在上《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播放了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这种教学安排的主要作用是( )。


A.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
B.用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C.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D.用音乐提高美术课的愉悦性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教学安排的把握。播放了贝多芬的乐曲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艺术。A项正确。

B项:用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属于教学安排作用的一种,但不属于主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用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属于教学安排作用的一种,但不属于主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用音乐提高美术课的愉悦性属于教学安排作用的一种,但不属于主要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9题:

老师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需要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视频、搜索圆明园的相关资料等方式走进文本,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圆明园以前是如何的辉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最适合老师采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

  • A、多媒体教室
  • B、多媒体网络教室
  • C、语音教室
  • D、普通教室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前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林老师教《鱼》一课时运用的什么方法》成功地贯彻了哪一条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林老师在这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全面的感情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在这节课中他成功地运用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并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