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种观点体现了()。

题目
单选题
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种观点体现了()。
A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性

B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C

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D

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凌霄枝叶茂密,花朵鲜艳,花期很长,是优良的()。

A、落叶花木

B、常绿花木

C、藤本花木

D、草本花木


参考答案:C

第2题:

“浇水、修剪造型、施肥、中耕除草等”是绿化的( )。

A.日常管理

B.翻新改选

C.花木种植

D.环境布置


正确答案:A

第3题:

牲畜、家禽、蜜蜂、花木秧苗等的(),需配备专用车辆和设备,并有专人沿途进行饲养、浇水、降温、通风等。


参考答案:运输

第4题:

试述陶行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和观点。


答案:
解析: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批判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端,坚决主张改革外国化的、费钱的、富贵的幼儿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他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一一南京燕子矶幼儿园,还创建了乡村幼儿师范教育,农村幼教研究会,等等。 (2)重视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高度评价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向社会宣传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工作。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5)解放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六个方面:①解放幼儿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幼儿的双手,给幼儿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幼儿的眼睛;④解放幼儿的嘴,给幼儿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⑤解放幼儿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⑥解放幼儿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但不要把儿童的全部的时间占去,让儿童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第5题:

物业绿化日常管理的内容有()。

A:浇水、施肥
B:修剪造型
C:翻新改造
D:花木种植
E:中耕除草

答案:A,B,E
解析:

第6题:

下列有绿化管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绿化的日常管理包括浇水、施肥、绿化保洁和林下绿地改造等

B.花木种植包括苗圃花木种植及工程苗木种植

C.环境布置是指节假日或喜庆等特殊时间对小区公共区域或会议场所等进行花木装饰等布置

D.绿化有偿服务既可方便客户、充分利用资源,又可以增加收入


正确答案:A

第7题:

试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主要教育观点


答案:
解析:
学校与社会。关于学校与社会 关系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两方面:一是从学校组 织形式看,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各类的作业进行活动。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杜威 认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改良调节功能。他 指出:首先,学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 基本方法;其次,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延续功能,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工具;再次,学 校教育的协调功能,即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最后,学校教育的培养功能,培养个人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合作共事的 能力。陶行知关于杜威关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的论述,"翻半个跟头”,提出“社会即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 是指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陶行知关于“社会即 学校”的定义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 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2)教育与生活。杜威站在自然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概念。他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一是生活离不开教育。他主张,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 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 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 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陶行知 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 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概括起来有三层 意思: ①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生活 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 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②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 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 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 ③教育 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 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 (3)教育与学生。杜威认为,学校教育必须简化和整理所有影响儿童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儿童自然成长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环境,促进儿童发展。为了促进发展,他强调: ①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把重心转移,“儿童变成了太阳”,一切教育组织措施,都围绕他们运行。 ②教育过程要能唤起儿童的思维。他认为思维就是有机体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学校应该提供可以引起儿童思维的经验情境。陶行知在教育与学生问题的论述上,根据中国国情有了创新。陶行知也认为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但这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层关系: ①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②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 ③近期发展 和终生发展。在如何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上,陶行知又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①从儿童为中心到 “六大解放”。陶行知认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 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从思维到创造。 陶行知认为在教育中不仅要启迪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创造,解放儿童创造力,"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人未开化的边疆”,使人人都能创造。 (4) 教育与知识。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 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 ①倡导“从做 中学"; ②确立新的课程观。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陶行知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 "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 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 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5) 教师与学生。对教师与学生这一问题,杜威的观点有三点:①必须站在儿童立场上,以儿童为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坚决克服传统学校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抑制过多的现象。 ②教师不应该对儿童采取放任的态度,不应“放弃他们的指 导责任”。 ③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陶行知对这一问 题的论述比杜威又有新的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做到: ①树立"人民第一,一切为人民” “天下为公、文化为公”“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平等待人、共同长进”等民主作风,真正做民主教育的教师。 ②学会“宽容",“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与学生共甘苦,做民众之公仆。 ③教师与学 生共创造,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学生教师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师生双方共同向创造生活迈进。

第8题:

陶行知认为,作为一流教育家的体现,就是有开辟精神和创造精神。()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谈谈你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兴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第10题:

陶行知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予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种观点体现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性
B.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C.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D.学生是自主发展的人,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答案:C
解析:
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应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