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我国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小学阶段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第2题: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效果到动机;
(3)从别人到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

第3题: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是:从他律到________;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


正确答案:
自律

第4题:

简述中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第一,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品德的可塑性很大。低年级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四年级以后逐步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的道德行为习惯最好,而中年级较低。
第二,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上升的。
第三,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第5题: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指出,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以(  )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

A.道德原则
B.道德信念
C.行为后果
D.道德情感

答案:C
解析:
小学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皮亚杰经过研究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6、7岁的儿童是主要从行为的后果来进行道德判断的,而10~12岁的儿童更看重行为的动机。皮亚杰认为,9岁左右的儿童,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第6题:

简述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本质的理解。但是整个小学阶段,这种理解的具体性强,概括性较差。如分不清“勇敢”和“冒险”、“谨慎”和“胆怯”等。
(2)在道德品质的判断方面,小学生从只是注意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言行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但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脱节、能说不会做的现象便会出现。这种言行脱节的现象在小学生身上出现是正常的,是需要教育者理解和加强辅导的问题。一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有:模仿的倾向,出于无意,成人的要求不一致,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做事、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

第7题: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特点。


答案:
解析: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在四年级,大约在10—11岁。(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4)思维过程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8题:

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


第9题:

简述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
(4)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第10题:

简述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


正确答案: ⒈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主要特点)
2、儿童思维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4、小学高年级儿童具有人类思维结构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