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是我国学者的观点的是()。

A、二元独立模式

B、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C、相互交叉模式

D、二元互联模式


正确答案:B

第2题: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课程理论的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课程理论的类型
对学科课程论概念的考查。

第3题: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________,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正确答案:
教什么

第4题:

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理论。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1949年前后,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论学科才逐步恢复起来,有些人就把课程论纳入教学论之中。这种理论又称“大教学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改革开放以来,吸收西方的课程论思想,又产生了课程论包含教学论的理论。认为教学的根本问题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只是课程论的延伸,应该附属于课程论。这种理论又称作“大课程论”。
(3)相互独立论:另一些学者提出,课程研究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课程论是独立于教学论的一门教育学的下位分支学科。在教育学这门应用知识领域中,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同属其下位的平行理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相互独立的主张,在促进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加剧了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互相割裂的倾向。于是,人们冷静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的新主张。
二:现代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5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实施授业等内容。优级师范学堂规定教育学在第二、三年开设,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史、教授法、教授实事练习等内容。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2.“教学法”阶段: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1919年由陶行知提出来,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的这一新的提法很快为教育界所采纳。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教材教法阶段”: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部分。同时还规定,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4.“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文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5.“教学论”阶段: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
6.“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他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又是不断拓展的。学科教学法侧重于研究教学技能,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掌握方法技能。学科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敬爱哦学基本理论问题,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近百年来,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
对其评价:语文课程论的发展全过程,对教材教法育人等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改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上我国的特殊政治因素,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过去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形成过程中,反映了时代风貌,符合形势的需要。但是其变化,从学生个体诧异等角度考虑的不多,怎么样能让语文课程能更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语文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第6题: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pz_填空},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答案:教什么|
解析:

第7题: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与教学论是否适用。


答案:
解析:
(1)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他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于学生领悟和掌握。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2)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张:①第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分散、杂乱),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②第二个基本主张是根据统觉的研究得出的。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③第三个主张则是课程应与儿童的发展相呼应。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文化纪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起主导地位,以后,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的想象力在诗与神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后,当理性发展起来时,人类就进入了成年。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3)评价: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有几个重大亮点。①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兴趣是课程没置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他将兴趣分类和分阶段,为课程和教学提供了更有可行性的支持:②为学生学习提出了心理学基础,统觉理论,后续很多心理学家提出的已有经验同化新刺激,都是从赫尔巴特的思想得来。赫尔巴特同样重视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③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续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式教学法,虽然今天的教学已经花样繁多,但是他的分段教学,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课程论与教学论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由于时代局限,赫尔巴特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浓厚的思辨色彩,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完全照搬。

第8题: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包含哪些观点?

A、独立论

B、包含论

C、相互影响论

D、相对论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
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
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
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
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
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此外,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还可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第10题:

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


正确答案: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