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
解析:
(1)幼儿更多地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作出道德判断。
(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问存在着脱节现象。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4)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的,也就是说幼儿处于皮亚杰所称的道德他律阶段。

第2题:

关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论述,不正确的有( )。
A.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在幼儿园中的体现
B.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需要的
C.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D.幼儿社会性教育要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进行


答案:A
解析:
幼儿社会性教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的体现,还是基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的。在社会性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进行。

第3题:

思想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全体儿童实施思想()教育,促进幼儿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A政治

B道德

C文化

D传统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
(1)整体——系统性
(2)社会制约性
(3)能动性
(4)动态性
(5)关键期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第5题:

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涉及到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而品德只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只能包含在社会性之中。
(2)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发展过程而言,社会性发展较早,品德发展较晚,幼儿品德是在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3)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品德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而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而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化有始终贯穿于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品德又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4)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社会性的核心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社会道德关系,品德又恰恰是直接内化或反应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并表现出固定的心理特点,因此,品德作为个人特性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第6题:

什么是社会性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答案:
解析:
答:我国幼儿园具有为幼儿和幼儿家长服务的“双重任务”。《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二是“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以知识、信息为主要生产动力的时代。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这一切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入手,对教育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全面地进行改革,否则,幼儿园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幼儿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机制不灵活的现状就不可避免地会和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在办园形式、管理制度、收托时间、保育范围、运作机制等各方面更灵活、更方便、更能适合家长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特点和需要。

  (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幼儿家长通过耳闻目睹,对幼儿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长得好,更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幼儿园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成了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幼儿园只有教育质量高,才会生源充足、家长满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7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第8题: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班级个体是指了解学生的()。

A.基本情况

B.社会关系

C.学业和品德状况

D.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正确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第10题:

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具体性。
(2)他律性。
(3)情境性。
(4)模仿性。
(5)情绪性(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