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题目
问答题
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所谓公平市场就是指这个市场应该具备公平交易的条件。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若想受持十善戒,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倘若不能全部受持,那该怎么办?你是如何受持的?


正确答案: 一般来讲,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只要自己默默立誓誓断恶行善。如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便可以了.,倘若你自己因缘具足,能在上师、善知识,或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那它的功德更为显著.这样的话,一方面这是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法供养,另一方面,通过上师加持以后,有时候力量确实不可思议。
倘若不能全部受持,或长期守持的能力没有,则可以发愿“我某时某地绝不杀生”,或者“我不杀老虎、恐龙、鲸鱼,我不杀国家总统、联合国秘书长„„”等以前有些上师在藏地开法会时,经常要求那些天天杀生的屠夫,发愿不杀雪山狮子、不杀恐龙,或者如果他没有出国的机会,就发愿不杀美国的众生,这样的话,如此发愿也是有功德的。
自己在上師的唐卡前發誓生生世世依止上師,不殺害任何眾生.縱遇命難也不違背誓言.

第3题:

诉前保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申请人将来提起案件的诉讼请求具有财产给付的内容;
(二)情况紧急,不立即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可能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必须由利害关系人提出诉前财产保全申请;
(四)诉前财产保全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

第4题:

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


正确答案: 原因要么是贪执身体,要么是贪执亲友,要么是贪执财产。
1)断除贪执身体:身体很快就会死亡、腐朽,它的臭气使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样的无常变坏结局最终一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
2)断除贪执亲友:自己孤零零地独身来到世间,出生时骨肉本是连在一起的,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了。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亲友眷属有什么利益呢?
3)断除贪执财产:死亡时连最珍爱的身体都要舍弃,财产受用又有什么用呢?

第5题:

为何说应该修行,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正确答案: 这是说我们在滚滚红尘、娑婆世界里面,都会遇到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波折,怎样在大风大浪之中仍然能保持很开朗、很乐观、很积极的人生,一定要有修行。否则大风大浪一来,就把你的船掀翻了。如果你有修有证、遇到逆境、不如意之事、遇到重大变故等等,就会以冷静的心,平等的心来面对当下的境界,如果你没有修行的功夫与定力,你是没有办法的。

第6题:

果树授粉树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正确答案: (1)与主栽品种花期相同,花粉量大,发芽率高;
(2)与主栽品种同时进入结果期,二者寿命相等,无隔年结果现象;
(3)与主栽品种的亲和力强,具有一定的产量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4)能与主栽品种相互授粉,管理和果实成熟期大体一致。

第7题:

修行的方法有哪两种?《入行论》是哪一种?这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必要?


正确答案: 修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安住修,一是观察修。
《入行论》讲的菩提心修法,主要是观察修。
观察修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因为很多人的分别念非常重,邪知邪见也比较多,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进行破析,道理上想开了、明白了,心才会自然而然趋入正道。否则很多人的习气根深蒂固,一下子扭转过来,让心一下子安住下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通过如理的观察,在猛厉的分别念也不堪一击。

第8题:

园林的“城市山林”概念包含?()

  • A、“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 B、“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 C、“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 D、“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正确答案:D

第9题:

归纳而言,本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修行次第?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正确答案: 1)修行次第:我们要先做好人(贤善人格),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
2)释迦牟尼佛的法门有八万四千那么多,千经万论浩如烟海,全部要学习的话,短暂人生中怎么学得完呢?但这里将所有的教言归纳起来,让我们完全明白: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无二慧,无二慧又依靠出离心、菩提心、做好人。这几个窍诀涵摄了一切法,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修行应当以此为方向。

第10题:

远离闹市而前往山林,这对修行有什么帮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那应该怎么办?


正确答案:可帮助修行人断舍对尘世的贪恋。安住这样的环境中,与辽阔的大自然浑然无隔,远离人世那种充满拥挤与争夺的狭隘空间,心也会变得广阔而清明,对住处难以生起“这是我的住所,那是他人的住所”这类分别执著。在住所方面无牵无挂,则可自由自在而至各处修法,从内心断除对世俗贪执的无明习气。
如果条件不具足,也应该知道大自然对修行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这样发愿:“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城市而前往寂静处修行。”发愿的力量也极大。同时,每天不能离开善知识的教言,经常闻思修行,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心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