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

题目
单选题
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
A

认识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生理内驱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被奥苏伯尔称为__________内驱力。


正确答案:
附属

第2题:

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即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即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各种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途径。他又把这七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后三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 二者的动机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奥苏伯尔作为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从认知的角度去阐述了其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建立在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人本主义动机理论,更加侧重个体内在潜能实现,实现的需要即动机。 联系:从马斯洛的理论角度来看,奥苏伯尔的认知内驱力属于成长性需要,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是缺失性需要。无论是认知还是人本的动机理论都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

第3题:

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正确答案:A

第4题:

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


答案: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解析:

第5题: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异曲同工。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①认知学习观。第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第二,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②结构教学观。第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第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结构原则:为所有学生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③发现学习。步骤:第一,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第二,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第五,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第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并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第一,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第二,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部条件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看,首先,学习者要有主动学习的倾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些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
②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认知同化理论观点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先行组织策略: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为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③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他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所学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教科书或教师的讲述,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概念;找到新知识与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
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大量采用,它近乎传统教学,在教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它给学生提供好的方法帮助他们保持重要的信息。
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是有区别的。

第6题:

中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赞许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被奥苏伯尔称为__________的内驱力。


正确答案:
附属

第7题:

根据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如果某一学生为赢得老师的夸奖或认可而努力学习,则该学习具有(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尊内驱力

答案:C
解析:
为赢得老师的夸奖或认可而努力学习并不源于内部的动力,而是出于外部的动力,属于附属内驱力。

第8题: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学习动机理论”,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第9题:

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客观方面,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主观方面,首先学习者必须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主动积极地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相互作用,改善旧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第10题:

简述奥苏伯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答案:
解析: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变化。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