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NBT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NBT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葡萄糖6-磷酸氧化脱氢,此时加入NBT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先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甲簪颗粒并沉积在胞浆内。
临床意义:
(1)NBT还原试验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
(2)为疾病的鉴别指标,如:全身性细菌感染时NBT阳性率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时,NBT阳性率反而下降。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BT阳性率约为10%;全身性细菌性感染NBT试验阳性率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NBT试验阳性率一般在10%以下;器官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升高;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正常。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NBT试验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试验:
本法用以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由于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亦随之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代谢活力增强,葡萄糖6-磷酸氧化脱氢,此时加入NBT可接受所脱的氢,使原先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甲簪颗粒并沉积在胞浆内。
临床意义:
(1)NBT还原试验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胞内杀菌能力;
(2)为疾病的鉴别指标,如:全身性细菌感染时NBT阳性率明显升高,而病毒感染时,NBT阳性率反而下降。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BT阳性率约为10%;全身性细菌性感染NBT试验阳性率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时,NBT试验阳性率一般在10%以下;器官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升高;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伴发热,NBT试验阳性率正常。

第2题:

简述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正确答案: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是体外测定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致敏的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作用后,可释放出一种因子,能抑制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正常移动,使巨噬细胞或白细胞能聚集于靶细胞周围。
这种抑制现象表明淋巴细胞对该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活性,不仅可用于测定对细菌、病毒、真菌的细胞免疫反应,还可以用于测定对移植抗原、某些组织(如肝、甲状腺)抗原,以及肿瘤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

第3题:

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在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TF)和适量的钙离子,即可满足外源凝血的全部条件,使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需的时间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①凝血酶原时间(PT),应报告正常对照结果;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③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第4题:

简述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原理及方法。


正确答案: 1)原理:当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与流感病毒血凝素结合后,则可以抑制红细胞凝集的出现。即为红细胞凝集抑制实验(HAI)。
2)操作方法:第一步:制备用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的4个血凝单位的抗原。计算需用的病毒量,按血凝试验测定的病毒效价除以8,得到的商即为4个血凝单位的稀释度。配成后进行复核测定:取50μL稀释好的抗原,用等量PBS做2倍系列稀释(同病毒滴定)后加入50μL红细胞悬液,至室温孵育30~60分钟观察凝集结果。4个血凝单位抗原必须每次用前新配制。第二步:稀释血清。
①在U型微孔板中,每孔加入PBS25μL。
②在A列中加入25μL已用RDE处理的分型血清。
③从A-H列做2倍稀释,从H列吸出25μL弃去。第三步:加入4个血凝单位抗原。
①加入待分型的4个血凝单位抗原。
②用振荡器振荡混匀。
③室温放置30分钟。④每孔加入50μL0.5%的豚鼠血球。
⑤用振荡器振荡混匀。
⑥室温放置1小时。第四步:结果判断。红细胞凝集抑制效价是指抑制红细胞凝集出现时血清的最高稀释度的倒数。

第5题:

简述搭肩试验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正常人手搭在对侧肩部时,肘关节可紧贴胸壁。肩关节脱位时,可出现下列3种情况:当手搭于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紧贴胸壁;肘关节紧贴胸壁时,手不能搭于对侧肩部;手搭肩和肘贴胸两个动作均不能完成。以上检查为搭肩试验阳性。

第6题:

简述酸溶血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酸溶血试验也称Ham’s试验,正常人为阴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病人红细胞膜对补体敏感,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正常人新鲜血清中补体溶解,Ham’s试验基于此原理。若将正常人血清灭活,就不能溶解病人的红细胞,该试验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的确诊试验。

第7题:

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2)辅助鉴别诊断消化道溃疡与肿瘤出血。
(3)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检指标。

第8题:

简述常见音叉试验的检查目的、结果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林纳试验RT(RinneTest)比较受检耳气导和骨导的长短,可出现三种结果:①气导>骨导,即RT(+),可见于正常人或感音神经性聋患者;②气导<骨导,即RT(-),可见于传导性聋患者;③气导等于骨导,即RT(±),可见于中度传导性聋或混聋患者。韦伯试验WT(WeberTest)比较双耳骨导听力,可出现三种结果:①偏向患侧或较重侧,可见于传导性聋患者;②偏向健侧,可见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③两侧相等,可见于正常人或两耳听力损相等的患者。施瓦巴赫试验ST(SchwabachTest)比较受检者与正常人的骨导听力,可出现三种结果:①骨导延长,即ST(+),可见于传导性聋患者;②骨导缩短,即ST(-),可见于感音神经性聋患者;③骨导相等,即ST(±),可见于正常人。盖莱试验GT(GelleTest)检查镫骨是否活动,可出现两种结果:①音叉声在由强变弱的过程中有强弱波动,即GT(+),可见于正常人;②没有强弱波动,即GT(-),可见于耳硬化或听骨链固定的患者。

第9题:

简述红细胞凝集试验原理及方法。


正确答案: ⑴原理: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含有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能使一些特定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和病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此为凝集现象。可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病毒的效价。
2)操作方法:流感病毒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滴度测定必须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①使用U型微孔板,A-H列每孔加入50μLPBS。②在A列中加入细胞培养液50μL。③从B-H做2倍稀释,最后从H列吸出50μL弃去。④每孔加入50μL0.5%的豚鼠血球。⑤用振荡器振荡,使其混匀,室温放置1小时。⑥读板,计算出细胞培养液的血凝滴度。

第10题:

试述红细胞抗体吸收试验原理和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原理:一定稀释度的抗体加入已知抗原的红细胞(检测抗体)或受检红细胞加入已知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红细胞抗原),溶液中的抗体与红细胞上的抗原结合,离心,将经过抗原吸收的血清和红细胞分开。将吸收前、后的血清倍比稀释再与已知抗原的红细胞共同孵育,检查血清中抗体效价是否降低或消失。若明显降低或消失,证明抗体已被红细胞吸附,血清中含有与红细胞抗原对应的抗体,或被检红细胞血型与加入的已知抗原的红细胞相同。
临床意义:(1)用于间接证明红细胞上的血型抗原及其强度,解决红细胞定型困难的问题。常用于ABO亚型的鉴定、全凝集或多凝集红细胞的定型以及某种原因引起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时的定型。
(2)结合放散试验可鉴定抗体特性,探明是单一抗体、混合抗体或复合抗体,是何种免疫球蛋白,是否为凝集素。
(3)可在多种抗体中通过吸收试验移走某种不需要的抗体,保留某种需要的特异性抗体,达到获取单一特异性抗体的目的。
(4)克服自身抗体的干扰,如用自身红细胞吸收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解决配血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