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墨子的思想观点。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墨子的思想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正确答案:对

第2题:

简述墨子的思想观点。


正确答案: 墨子,墨家创始人,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身平民,做过木匠,据说曾师从孔子,因不满儒学而另立学派,曾往各国讲学,门徒很多,有严密组织,并且能行侠仗义,赴汤蹈火。代表著作是《墨子》,由其弟子编辑而成。
思想理论: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墨子思想更多的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家同儒家一样讲“仁爱”,但墨家讲“兼爱”,即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的博爱,不像儒家的爱是由亲而疏,推近及远。墨子认为,“兼爱”要“交相利”,是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兼爱”出发,墨家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墨家的“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任都可以做官,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是明确地反对奴隶贵族的世袭制,而具有阶级平等的意思。墨家的“尚同”,主要讲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使天下百姓能与天子的是非相同。墨家主张节约财富,节制人的欲望,因而反对儒家所主张的“久丧、厚葬”,反对无益于民众的金钱和时间的浪费,提倡“节葬”、“节用”、“非乐”。墨家所讲的“非命”,实际也是主张人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处境,而不要屈服于命运。其“尊天”和“明鬼”则是肯定“天志”和“鬼神”的存在,这一方面是墨家思想局限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团体宗教性的要求,是企图利用所谓的“天志”和“鬼神”的法力来威慑和警戒统治者。
形式逻辑与自然科学:后期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甚至还提出了推理的四种形式。在几何学方面,墨家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在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第3题:

《墨子》的主要内容为()。

A、墨子的言行

B、墨子及弟子的言行

C、墨子弟子的言行

D、墨子、墨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孙诒让《墨子闲诂》所做的工作。


正确答案: 首先是校文字。《墨子》一书用字古奥,讹误衍脱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卒读,孙氏比较诸家之说,择善而从。
其次是明句读。《墨子》艰深难读,有不少地方该在哪里断都难以判定,每逢这类场合,孙氏总是用“句”表示该字下应点断。
再次是正训诂。包括说明用字问题、诠释实词词义、说明虚词用法。

第5题:

简述墨子的认识论


正确答案: 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
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
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第6题:

金字塔中的思想观点遵循的原则:()。(1)每一层次的思想观点必须是低一层次思想观点的概括;(2)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在逻辑上属于同一范畴;(3)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符合逻辑顺序。

A.(1)

B.(1)(2)

C.(1)(3)

D.(1)(2)(3)


答案:D

第7题:

简述《墨子》的特点。


正确答案: 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善于运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这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第8题:

简述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参考答案:新公共行政学派关注社会公平,致力于对行政道德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观点有:①传统公共行政学“效率至上”的反思与批判;②强调“公平至上”,主张公共行政的改革;③提出公共行政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感情等四种基本运作过程。

第9题:

下列人物没有亲自著书立说阐发其思想观点的是()。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A

第10题:

简述韩非子的思想观点。


正确答案: 韩非,法家,韩国人,出身于贵族,生性口吃,善写文章,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至秦国,李斯忌其才,被害,有《韩非子》。 在韩非之前或同时,已有申不害、商鞅、慎到等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述,其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罚”,认为一个统治者必须有名有实,赏罚严明,只有这样才能“威申令行”。商鞅主要讲“法”,申不害主要讲“术”,慎到主要讲“势”。韩非将三者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
“势”指统治者(君主)的权势地位。韩非认为,君主非威势不足以“制天下而征诸侯”,因此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术”指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包括知人用人,听言察实,直至对臣下使用特务手段和阴谋诡计;“法”即君主的法令,韩非认为,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所谓“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而且主张应当重刑而少赏,因为刑法必仁义更使人少犯过错。为此法家认为,礼教、仁义,以及人的感情都破坏“法”的尊严,因而斥责儒家“以文乱法”,斥责墨家“以武犯禁”。韩非甚至认为“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也就是李斯后来要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来历。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