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试述颅底不同部位损伤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及其解剖学基础。

题目
问答题
试述颅底不同部位损伤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及其解剖学基础。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颅前窝位于鼻腔和眼眶的上方,其间仅隔以薄层骨板,颌面部损伤波及颅前窝发生骨折时,常引起鼻腔和眼周围出血;如伤及嗅丝,可出现嗅觉障碍;若脑膜同时撕裂,可出现脑脊液鼻漏。
(2)颅底骨折波及颅中窝时,若蝶骨体骨折,伤及脑膜和蝶窦粘膜时,可使蛛网膜下隙与蝶窦相通,患者可出现脑脊液鼻漏;颞骨岩部骨折伤及内耳时,可引起晕眩及平衡障碍;若伤及面、蜗神经,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和失聪;若骨折累及鼓室盖并连同脑膜一并撕裂,脑脊液即流入鼓室,并可经咽鼓管咽口流至鼻腔,出现脑脊液鼻漏;若同时伴有鼓膜破裂,则可出现脑脊液耳漏。
(3)颅底骨折波及颅后窝的颈静脉孔,若伤及Ix-)a对脑神经时,患者出现喝水发呛、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声音嘶哑、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麻痹,此即颈静脉孔综合征。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


正确答案: 深浅感觉传导路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解剖学基础。深浅感觉传导路均由3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相连而成,后根神经节为Ⅰ级神经元,Ⅱ级神经元纤维均交叉,丘脑外侧核为Ⅲ级神经元。痛温觉Ⅱ级神经元为脊髓后角细胞,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

第2题:

试述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解剖学基础。


正确答案: 头颈部浅静脉收集颅顶前、后部头皮,面部和颈部浅层结构的静脉血,通过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至上腔静脉。主要包括面前静脉(面静脉)、面后静脉、面总静脉以及颈外静脉等。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通常选用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前额静脉等。
(1)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收集颅顶头皮的血液,汇入面后静脉。
(2)耳后静脉:起自颅顶后部的静脉丛,向下汇入颈外静脉,在耳郭后方与同名动脉伴行。
(3)前额静脉(滑车上静脉):在冠状缝处起于静脉丛,向下沿额骨表面垂直下降汇入面前静脉。
头皮静脉穿刺应沿静脉向心方向刺入。

第3题:

解释面神经不同部位损伤定位症状的解剖学基础。


正确答案:面神经的行程较长,其副交感、味觉和运动纤维成分又在沿途陆续分出,因而面神经不同部位的损伤,其症状亦有所差异,借此可作为面神经损伤定位诊断的依据。
面神经在不同部位损伤可出现下列症状:
①面神经在鼓索分出处的远端损伤,仅有同侧面肌麻痹;
②面神经在分出鼓索与分出橙骨神经之间损伤,出现同侧面肌麻痹+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障碍;
③面神经在分出橙骨神经与膝状神经节之间损伤,出现同侧面肌麻痹+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十唾液分泌障碍+听觉过敏;
④面神经在膝状神经节与内耳门之间损伤,出现同侧面肌麻痹+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十唾液、泪液分泌障碍,若听神经受损则常伴有耳聋;若听神经未受损,则有听觉过敏、情感性和反射性泪腺分泌障碍。

第4题:

根据解剖学知识,分析一侧内囊出血可能损伤的结构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应临床体征。


正确答案:内囊是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在水平切面上,开口呈向外开放的“V”型,它分为3部:
①内囊前肢:主要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
②内囊后肢: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听辐射和视辐射通过;
③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当营养内囊的小动脉破裂(脑出血)或栓塞时,患者会出现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损伤)和双眼对侧视野偏肓(视辐射受损),即“三偏“症状。

第5题:

颅腔及其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是组成颅内压的解剖学基础。( )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简述颅底骨折及其后遗症的解剖学基础。


正确答案:颅底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颅中窝。由于骨折打击点一般靠近顶结节附近,暴力经顶骨和颞骨鳞部下降到岩部,经常在内耳道到破裂孔处横断。
颅中窝骨折伤及内耳道,可损伤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导致面瘫和耳聋;伤及半规管则导致眩晕;伤及耳道内神经周围的蛛网膜,并使内耳、鼓室和鼓膜撕裂,引起脑脊液耳漏。

第7题:

试述左右主支气管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与气管中线延长线的夹角为35度左右,走行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而短,与气管中线延长线的夹角25度左右,走行较陡直,气管隆嵴偏左侧,临床上气管内异物多坠入右主支气管。

第8题:

试述颅底不同部位损伤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及其解剖学基础。


正确答案:(1)颅前窝位于鼻腔和眼眶的上方,其间仅隔以薄层骨板,颌面部损伤波及颅前窝发生骨折时,常引起鼻腔和眼周围出血;如伤及嗅丝,可出现嗅觉障碍;若脑膜同时撕裂,可出现脑脊液鼻漏。
(2)颅底骨折波及颅中窝时,若蝶骨体骨折,伤及脑膜和蝶窦粘膜时,可使蛛网膜下隙与蝶窦相通,患者可出现脑脊液鼻漏;颞骨岩部骨折伤及内耳时,可引起晕眩及平衡障碍;若伤及面、蜗神经,可出现面神经麻痹和失聪;若骨折累及鼓室盖并连同脑膜一并撕裂,脑脊液即流入鼓室,并可经咽鼓管咽口流至鼻腔,出现脑脊液鼻漏;若同时伴有鼓膜破裂,则可出现脑脊液耳漏。
(3)颅底骨折波及颅后窝的颈静脉孔,若伤及Ix-)a对脑神经时,患者出现喝水发呛、吞咽固体食物困难、声音嘶哑、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麻痹,此即颈静脉孔综合征。

第9题:

试述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正确答案:鼻源性颅内并发症发生的解剖学基础是:(1)鼻腔顶壁(筛板)、鼻窦顶壁和额窦后壁均是前颅底结构,这些结构有时先天缺损,致鼻和鼻窦黏膜与硬脑膜相贴。(2)额窦黏膜静脉与硬脑膜和蛛网膜的静脉相通,额骨板障静脉汇入上矢状窦,蝶窦板障静脉汇入海绵窦。(3)嗅神经鞘膜与硬脑膜相延续,鞘膜下间隙与硬脑膜下间隙存在潜在交通。因此,鼻腔和鼻窦感染可经上述解剖学关系进入颅内。

第10题:

试述肝门静脉的形成及其属支。肝门静脉高压时,出现呕血、便血及腹壁浅静脉曲张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


正确答案: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颈的后方汇合而成,斜向右上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肝门处分左、右支入肝实质再反复分支,最后汇入肝血窦,肝血窦最后合成肝静脉。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正常情况下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支细小,血流量少。肝门静脉高压时,肝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肝门静脉压力增高,其内的血液可经吻合途径流向腔静脉系,从而建立侧支循环。形成吻合处的小交通静脉因血流量增多而曲张,一旦破裂常可导致大量出血。如在食管静脉丛发生破裂,则引起呕血;如在直肠静脉丛发生破裂,则引起便血;当脐周静脉曲张时,腹壁上可以见到曲张的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