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土壤的污染途径的是( )。A 大气沉降B 地面漫流C 垂直入渗D 地表径流

题目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土壤的污染途径的是( )。
A

大气沉降

B

地面漫流

C

垂直入渗

D

地表径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由大气降水过程导致的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渗入含水层的污染类型属于( )污染。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含水层间越流型
D.径流型

答案:A
解析: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固体废物在淋滤作用下,淋滤液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也属此类。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即属此类。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污染物或者是通过整个层间,或者是通过地层尖灭的天窗,或者是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第2题:

水污染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按污染途径判断该污染类型属于( )。
A. 间歇入渗型
B. 连续入渗型
C. 径流型
D. 含水层间越流型


答案:C
解析:

第3题:

不属于重金属迁移的途径是()。

A.矿区排水

B.热污染

C.城市路面径流

D.农业土壤淋滤


正确答案:B

第4题:

影响识别:关于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的表述,正确的有()。

A.运营期影响源可能发生变化的,应按其变化特征分阶段识别
B.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
C.涉及大气沉降途径的,应识别项目周边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
D.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影响途径分为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三种

答案:A,B,C
解析:

第5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HJ964-2018),关于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布设原则,说法错误的包括()

A.涉及地面漫流途径影响的,应结合地形地貌,只在占地范围外的下游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
B.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形特征、地面径流方向设置柱状样监测点;
C.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改、扩建项目,可在主导风向上风向适当增加监测点位;
D.建设项目现状监测点设置应兼顾土壤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答案:A,B,C
解析:

第6题:

由于大气降水使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以饱和状态渗流形式进入含水层,这种污染属于()污染。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含水层间越流型 D.径流型


答案:A
解析:

第7题:

现状监测布点数量:有关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范围内的每个土类型应至少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
B.涉及入渗途径影响的,主要产污装置区应设置柱状样监测点
C.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可在最大落地浓度点增设柱状样监测点
D.涉及地面漫流途径影响的,应在占地范围外的上、下游各设置一个表层样监测点

答案:C
解析:

第8题:

()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结果。

A、土壤盐渍化

B、土壤污染

C、地面沉降

D、地裂缝


参考答案:A

第9题: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有关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布点的说法,正确的有()。

A. 调查范围内的每个土壤类型应至少设置 1 个表层样监测点
B. 涉及入渗途径影响的,主要产污装置区应设置柱状样监测点
C. 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应在占地范围外主导风向的上、下风向各设置 1 个表层样监测点
D. 涉及地面漫流途径影响的,应在占地范围外的上、下游各设置 1 个表层样监测点

答案:A,B,C,D
解析:
7.4.2 布点原则
7.4.2.1 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布设应根据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评价工作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确定,采用均布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建设项目调査评价范围内的土壤环境现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
7.4.2.2 调査评价范围内的每种土壤类型应至少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应尽量设置在未受人为污染或相对未受污染的区域。
7.4.2.3 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形特征、地面径流方向设置表层样监测点。
7.4.2.4 涉及入渗途径影响的,主要产污装置区应设置柱状样监测点,采样深度需至装置底部与土壤接触面以下,根据可能影响的深度适当调整。
7.4.2.5 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应在占地范围外主导风向的上、下风向各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可在最大落地浓度点增设表层样监测点。
7.4.2.6 涉及地面漫流途径影响的,应结合地形地貌,在占地范围外的上、下游各设置1个表层样监测点。
7.4.2.7 线性工程应重点在站场位置(如输油站、泵站、阀室、加油站及维修场所等)设置监测点,涉及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等输送管线的应根据评价范围内土壤环境敏感目标或厂区内的平面布局情况确定监测点布设位置。
7.4.2.8 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二级的改、扩建项目,应在现有工程厂界外可能产生影响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设置监测点。
7.4.2.9 涉及大气沉降影响的改、扩建项目,可在主导风向下风向适当增加监测点位,以反映降尘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7.4.2.10 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及其可能影响区域的土壤环境已存在污染风险的,应结合用地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査情况,在可能受影响最重的区域布设监测点;取样深度根据其可能影响的情况确定。
7.4.2.11 建设项目现状监测点设置应兼顾土壤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第10题:

由大气降水过程导致的表层土壤中的污染物渗入含水层的污染类型属于()污染。

A:间歇入渗型
B:连续入渗型
C:含水层间越流型
D:径流型

答案:A
解析:
间歇入渗型是指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和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