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贾某,女,70岁,已婚,农民。2013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腹泻5年,每次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现症

题目

病例摘要:贾某,女,70岁,已婚,农民。2013年4月12日初诊。患者腹泻5年,每次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现症: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于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5年1月20日初诊。患者常年居住于潮湿阴冷环境中。1月前出现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现症: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着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下肢关节肿胀,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风寒湿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名称:薏苡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薏苡仁30g,苍术10g,甘草6g,羌活9g,独活9g,防风6g,麻黄6g,桂枝9g,制川乌(先煎)3g,当归10g,川芎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根据下面答案,回答题

A.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B.泄泻肠鸣,腹痛攻窜,抑郁恼怒则发

C.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D.泄泻清稀如水,腹痛肠鸣

E.腹痛肠鸣泻下,粪臭如败卵,嗳腐吞酸

泄泻湿热伤中证的临床表现是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C
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为肾阳虚衰证表现;泄泻清稀如水,腹痛肠鸣为寒湿内盛证表现;腹痛肠鸣泻下,粪臭如败卵,嗳腐吞酸为食滞肠胃证表现。

第4题:

病例摘要:沈某,女,58岁,已婚,农民。2014年6月3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出现口干、多食易饥,小便有沫,形体消瘦。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亏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辨证为中消之气阴两虚。气阴不足,脾失健运。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方剂名称:七昧白术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0g,怀山药30g,甘草6g,木香6g,藿香9g,葛根15g,麦冬10g,天冬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董某,女,55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1天前外出不慎摔倒致腰部受伤。今腰部出现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现症: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刺痛,痛处固定,不能转侧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舌质暗紫,脉涩,辨证为瘀血腰痛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儒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名称:身痛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9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蟅虫6g,香附3g,没药6g,五灵脂6g,地龙6g,牛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1天前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现症: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石淋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剂名称:石韦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瞿麦10g,萹蓄10g,通草10g,滑石15g,金钱草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0g,石韦20g,穿山甲3g,虎杖15g,王不留行10g,牛膝l10g,青皮10g,乌药10g,沉香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病例摘要:靳某,女,28岁,已婚,职员。2013年7月26日初诊。两天前因吃烧烤,喝冷饮,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现症: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型诊断:食滞证。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为主症,辨病为泄泻。现症见泻后痛减,脘腹胀痛,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实,辨证为食滞证。宿食内停,阻滞胃肠,传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征。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山楂10g,莱菔子9g,神曲6g,半夏6g,陈皮10g,茯苓6g,连翘3g,谷芽15g,麦芽12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卢某,男,27岁,未婚,自由职业。2015年7月9日初诊。患者2天前饮食不注意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现症: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泄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症,辨病为痢疾。现症见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中医病证鉴别: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方剂名称: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芍药30g,当归15g,甘草6g,木香6g,槟榔6g,大黄9g,黄芩15g,黄连15g,肉桂Sg,金银花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