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韩某,男,34岁,已婚,工人。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1日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疼痛,脘痞腹胀。现

题目

病例摘要:韩某,男,34岁,已婚,工人。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1日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疼痛,脘痞腹胀。现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胃脘疼痛,脘痞腹胀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中医病证鉴别: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剂名称:清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连3g,栀子9g,制半夏6g,茯苓10g,草豆蔻(后下)6g,陈皮10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4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1天前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现症: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石淋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剂名称:石韦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瞿麦10g,萹蓄10g,通草10g,滑石15g,金钱草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0g,石韦20g,穿山甲3g,虎杖15g,王不留行10g,牛膝l10g,青皮10g,乌药10g,沉香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56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有肝病史。2周前出现右胁疼痛,伴全身不适、胃纳减退、乏力。查体:右胁部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而拒按,表面有结节隆起。现症:面色萎黄而暗,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甚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肝癌。中医证型诊断:气滞血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右胁疼痛,右胁部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而拒按,表面有结节隆起为主症,辨病为肝癌。现症见面色萎黄而暗,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甚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结为癥块,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肝癌以右胁疼痛、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腹胀大、乏力、形体逐渐消瘦,伴全身不适、胃纳减退、乏力、体重减轻等为特征。胁痛病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方剂名称: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15g,红花6g,大黄18g,当归9g,三棱6g,莪术6g,延胡索6g,郁金6g,水蛭6g,穿山甲6g,柴胡15g,甘草6g,可酌加或配用鳖甲煎丸或大黄廑虫丸,以消瘾化积。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6岁,已婚,农民。2015年8月4日初诊。患者1月前过度劳作后出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现症:逐渐消瘦,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上消)。中医证型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为主症,辨病为消渴。现症见消渴,辨证为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出现口干多饮症状。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名称: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花粉9g,葛根6g,麦冬6g,生地黄6g,藕汁6g,黄连6g,黄芩6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冯某,男,20岁,未婚,学生。2014年6月18日初诊。患者1天前出现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现症: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辨证为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剂名称:大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大黄(后下)10g,芒硝(溶服)15g,厚朴10g,枳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58岁,已婚,工人。患者3年来常于秋冬之际出现咳嗽咯痰,伴胸闷不适。3日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伴低热,自行服用止咳化痰药物,热退。但患者咳嗽加重,并出现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前来就诊。目前患者咳喘胸闷,平卧困难,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咯吐不利。脘痞纳呆,时感呕恶,口黏,大便溏。舌淡,苔白腻厚,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故诊断为喘证。脾失健运,积湿成痰,复感外邪,痰浊干肺,肃降失职,故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故脘痞、呕恶、便溏、口黏。舌淡,苔白腻厚,脉滑亦为痰浊阻肺之象。辨证为痰浊阻肺。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阻肺证中医治法:化痰降逆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曾某,男,25岁,未婚,无业。2014年3月3日初诊。患者1日前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现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血淋。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剂名称:小蓟饮子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小蓟15g,生地黄15g,白茅根30g,旱莲草9g,木通6g,生甘草梢6g,滑石(包煎)15g,山栀10g,当归10g,蒲黄(包煎)10g,土大黄10g,马鞭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