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

题目

【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查体:T 36. 5℃,P 84次/分,R 20次/分,BP 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相鉴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二、西医鉴别诊断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通过详细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2. 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四、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五、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O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O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Og、木香1O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 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2.心理治疗。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睡眠障碍在神经症患者中极为常见,此类患者最多见的主诉是

A.早醒
B.入睡困难
C.易惊醒
D.多梦
E.夜惊

答案:B
解析:
睡眠障碍最常见的主诉是入睡困难。

第2题:

睡眠障碍在神经症患者中极为常见,此类患者最多见的主诉是

A.头昏
B.入睡困难
C.易惊醒
D.多梦
E.夜惊

答案:B
解析:
睡眠障碍的表现主要是入睡困难、难以熟睡,易醒(而非易惊醒),醒后不易再睡,有时早醒。

第3题:

患者,女,19岁。
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
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请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等相鉴别。


答案:
解析:

一、西医诊断依据
(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
(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
(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二、西医鉴别诊断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通过详细临床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
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
2.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
四、入院诊断
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
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
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
五、中医治疗
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
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0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0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0g、木香10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1.一般治疗 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2.心理治疗。
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

第4题:

病例摘要:虞某,女,46岁,教师。2014年4月21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暴怒后出现失眠,彻夜不寐。现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肝火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失眠,彻夜不寐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相区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生理状态。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9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当归10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20g,灵磁石(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睡眠障碍在神经症患者中极为常见,此类患者最多见的主诉是

A、头昏

B、入睡困难

C、易惊醒

D、多梦

E、夜惊


参考答案:B

第6题:

睡眠障碍在神经症患者中极为常见,此类患者最多见的主诉是()

A:入睡困难

B:多梦

C:头昏

D:夜惊

E:易惊醒


正确答案:A
解析:睡眠障碍的表现主要是入睡困难、难以熟睡,易醒(而非易惊醒),醒后不易再睡,有时早醒。

第7题:

病例摘要:郑某,女,45岁,已婚,家庭主妇。201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现症: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虚胆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略细数,辨证为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剂名称: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琥珀(研末冲服)9g,酸枣仁10g,茯苓30g,茯神30g,人参30g,远志30g,龙齿(先煎)15g,山药15g,天冬10g,生地6g,熟地6g,肉桂9g,五味子9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三服,每服6g,开水送下。

第8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19岁,未婚,学生。于2004年11月2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夜间入睡困难,一般一夜睡4~5小时,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体健,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其他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神经官能症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生理性不寐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参考答案:患者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19岁 职业:学生 婚况:未婚主诉: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而致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四肢倦怠,口淡乏味,不思饮食,故来院就诊。现症见: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15岁月经初潮,经量少,经色淡。体格检查: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一般情况:神色:面色少华;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脉细无力。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腹部(肝、脾):无异常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夜间睡眠差为主症,诊断为不寐。久思伤脾,耗伤心血,心脾两虚,发为本病。患者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重,加之营养稍差等而致心脾两虚。心主血,脾为生血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睡眠不佳,多梦易醒,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奉清窍则头晕;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中医鉴别诊断: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早醒,亦属生理状态。西医诊断依据:1.临床症状:睡眠不佳,多梦易醒,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等。2.查体: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16/70mmHg,营养稍差,精神疲倦。3.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神经官能症相鉴别,后者可伴神经衰弱等表现,但同时有情绪异常,可有忧郁、焦躁、强迫症状,相关心理量表可协助诊断。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西医诊断:神经衰弱治疗方案:中医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人参6g 白术10g 黄芪15g 当归12g甘草6g 远志10g 酸枣仁30g 龙眼肉12g生姜3 片大枣5 枚茯神10g 木香10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度运动,心理疏导。2.夜间辅助催眠药物。签名:

第9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19岁。患者1个月前主因学习紧张,压力过量而至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头晕,面色少华,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夜间入睡困难。查体:T 36. 5℃,P 84次/分,R 20次/分,BP 116/70mmHg。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辅助检查: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答题要求】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夜间入睡困难1个月。(2)营养稍差,精神疲倦。(3)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二、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心脾亏虚,血不养心,故睡眠不佳、多梦易惊,白天精神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气血亏虚,不能上容清窍则头晕、面色少华;脾失健运则口淡乏味、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均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象。2. 病因病机分析 心脾亏虚,气血不足。三、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神经衰弱。2.中医疾病诊断 不寐。3.中医辨证诊断 心脾两虚。四、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2.所选方剂名称 归脾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6g、白术1Og、黄芪15g、当归12g、甘草6g、远志1Og、酸枣仁30g、龙眼肉12g、生姜3g、大枣5g、茯神1Og、木香1O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五、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一般治疗 保持精神放松,自我减压,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2.心理治疗。3.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