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  )

题目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2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地下水位埋深6.0m,地层资料见下表,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用标准贯入试验进行进一步液化判别,该场地液化等级为下列哪个选项(  )


A. 轻微
B. 一般
C. 中等
D. 严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除规范另有规定外,对建筑物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宜符合下列哪项要求?(  )

A、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B、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C、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D、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30g)时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3.3.3条,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第2题:

列哪个选项所示的场地条件是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的依据()
A.设计地震分组和抗震设防烈度 B.场地类别和建筑场地阻尼比
C..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 D.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


答案:D
解析:
.《建筑抗震规范》5.1.4.2表可知,场地的设计特征周期是按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的。

第3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有关抗震设防的说法中,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

A、多遇地震烈度对应于地震发生概率统计分析的“众值烈度”
B、取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为“抗震设防烈度”
C、罕遇地震烈度比基本烈度普遍高一度半
D、处于抗震设防地区的所有新建建筑工程均须进行抗震设计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条文说明1.0.1条规定,根据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对建筑工程有影响的地震发生概率的统计分析,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烈度为对应于“众值”的烈度,比基本烈度约低一度半,本规范取为第一水准烈度,称为“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约10%的地震烈度,即1990中国地震区划图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值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规范取为第二水准烈度,称为“设防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规范取为第三水准烈度,称为“罕遇地震”。第1.0.2条规定,抗震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4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不利地段,场地类别Ⅲ类,验算罕遇地震作用,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物A和B的自振周期分别为0.3s和0.7s,阻尼比均为0.05,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问建筑物A的地震影响系数αA与建筑物B的地震影响系数αB之比αA/αB。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1.00
B. 1.35
C. 1.45
D. 2.33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2010)(2016年版)第5.1.4条、5.1.5条。
(1)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分组第一组,查规范表5.1.4-2,场地特征周期Tg=0.45s,罕遇地震,Tg=0.45+0.05=0.50s。
(2)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TA=0.3s,位于直线段,αA=η2αmax=αmax
TB=0.70s,位于曲线下降段,αB=η2αmax(Tg/T)γ=αmax(0.5s/0.7s)0.9=0.739αmax
αA/αB=αmax/(0.739αmax)=1.35

第5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影响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的因素有下列哪些选项?(  )

A、设计地震分组
B、可液化土层厚度
C、标贯试验深度
D、场地地下水位

答案:A,C,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4条规定,锤击数临界值与地震分组、地下水水位、标准贯入试验深度有关。

第6题:

地震烈度7度区,某建筑场地存在液化粉土,分布较平坦且均匀,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可以采用不消除液化沉陷的地基抗液化措施?(  )

A、地基液化等级严重,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B、地基液化等级中等,建筑设防类别为丙类
C、地基液化等级中等,建筑设防类别为乙类
D、地基液化等级严重,建筑设防类别为丁类

答案:B,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3.6条规定,当液化砂土层、粉土层较平坦且均匀时,宜按表(见题表)选用地基抗液化措施;尚可计入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对液化危害的影响,根据液化震陷量的估计适当调整抗液化措施。不宜将未经处理的的液化土层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第7题:

某建筑场地位于地震烈度7度区的冲洪积平原,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2m,地表以下由4层土层构成(见题表),问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液化初判,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①层粉土不液化
B、②层粉细砂可能液化
C、③层粉土不液化
D、④层粉土可能液化

答案:C
解析:

第8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中设计地震分组是为了体现下列( )原则。
A.设防烈度与基本烈度 B.发震断层的性质
C.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D.场地类别不同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 1.4条、第5. 1. 5条及其条文说明,新规范将89版中的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可更好地反映特征周期受震级大小,震中距和场地条件的影响。

第9题:

某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其地层如下:①层黏土,可塑,层厚8m,②层粉砂,层厚4m,稍密状,在其埋深9.0m处标贯击数为7击,场地地下水位埋深2.0m。拟采用正方形布置,截面为300mm×300mm预制桩进行液化处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问其桩距至少不少于下列哪一选项时才能达到不液化?(  )

A、800mm
B、1000mm
C、1200mm
D、1400mm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4.3.4条式(4.3.4),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为:

第10题: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覆盖层厚度为9m。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2.45s,阻尼比ζ=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0.074
B、 0.265
C、 0.305
D、 0.335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表得:覆盖层厚度为9m,场地类别为Ⅱ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