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

题目
怎样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亲社会行为,或称利他行为,是个体对别人或社会有益、有助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准则的行为,包括互助、分享、合作、友爱、慷慨、同情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外来的奖赏或害怕惩罚,而是出于自愿。当然,对幼儿来讲也可能部分地由于内部的道德感、舆论压力或义务感。总之,亲社会行为是一定道德认识支配下的理智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子女的亲社会行为,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当儿童手指碰伤、玩具跌坏、想参加游戏却遭到同伴拒绝时,父母不仅要启发儿童讲述自己的情绪并且要安抚他的情绪,父母的同情、建议加上讲述时的宣泄,会使幼儿较快地恢复平静、愉快的心情。有时,幼儿看到别人处于同样情境时,成人可启发幼儿伸出援助之手。
(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是儿童对来自另一人的情感暗示或者对另一人所处的情景所产生的一种不随意的替代性反应,表现出感受到与另一人相似的情绪体验。移情的程度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敏感性。因此,移情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和增强对别人的理解。移情和同情都建立在对别人内心状态的理解能力之上,但移情比同情更进一步,它要求幼儿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产生同样的感受。有时幼儿不能发现别人是否受到压抑,自己是否应当帮助别人,是因为情景中情感的暗示线索不很明确,也看不清影响别人情绪的原因,他们就能不认为别人有困难,或不理解别人需要帮助。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移情能力是良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成人在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时,应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图书、故事、电视、木偶戏或指出当前情景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鼓励幼儿谈论他人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观察和赞赏故事。戏剧、现实情景中周围成人或同伴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使幼儿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导致对双方均有益的后果:接受帮助的人因解决了困难而高兴,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赞扬;同时没有表扬他也会感到学雷锋、做好事是令自己心里很愉快的事。一旦幼儿逐渐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他的分享、互助、合作、慷慨、友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增强。
(3)成人要及时表示对亲社会行为的语言肯定。有些家长衷心地喜欢子女帮助、关心他人,和他人分享与合作,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言语肯定较多,子女的行为也就更加稳定地向利他方向发展。反之,有些父母比较斤斤计较自家的利益,对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持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其子女的移情能力也较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移情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移情是个幼儿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能够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三者结合的产物,包括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等。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所以,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
  (2)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于他们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而且移情能力也逐渐增加,能够开始换位思考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体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需要,这些能力促使儿童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更多地表现出助人、分享及其他亲社会行为。

第2题:

怎样对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进行培养?


正确答案: 对于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应视情况而定。较小的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多采用强化、模仿、从众、同伴压力等方法效果较好。但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他们行为的培养应以其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寻求新的策略。
儿童青少年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特点,可通过“价值澄清法”及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来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具体方法有在以下两方面:
(一)价值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法:
价值澄清法也称价值辨析法,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拉斯(Rath.L)经西蒙和哈明(Simon,S.和Harmin,M.)等加以发展的一套教育方法,目前在美国的中小学应用较多。它是价值辨析理论提出的一种关于培养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它是指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价值观辨析。具体过程是个体在别人帮助下,对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式进行考察,揭露并解决自己自己的价值冲突,做出自由的价值选择,估价所作的选择,并按照体现出本人的价值选择的方式行动。
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去诱导学生暴露、陈述、思考、体验并实现某种价值观,他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作为范例而不是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提出,也可以通过提问或组织群体讨论来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急于评价学生的表现,一切抉择都由学生自己作出。研究指出,任何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价值观,需经过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即选择—自由选择,在可选范围内选择,考虑各种后果之后才选择;赞赏—珍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公开自己的选择,引导行为—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重复施行。
在具体应用中,教育者进行价值澄清使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常见的有两种:
1、排等
可先由教师和同学共同编制设计不同价值观问题的问卷,每一问题均有三四种可供考虑的答案,然后请学生按各问题的重要性排序。排序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排列顺序,根据各个同学的排列顺序展开班级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各种途径进行衡量比较,分出轻重,可以对外公开表示和拥护自己的选择。
2、价值连续
教师在黑板上画条长线,先提出一个涉及不同价值观的问题,由教师或同学决定两个极端的观点,然后在长线上再画出几个分点以表示其他可能的观点。这时教师可先让几位愿发表意见的同学,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横线的适当位置上,简述其观点。待全体都选定后再开始讨论。这一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公开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及获知多数人赞成某种价值取向的解释及理由,它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作出抉择。
价值澄清法最主要以简洁的方法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二)情境教育
在儿童青少年合作行为的培养中,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直接促使青少年进行合作,使之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起牢固的合作意识。
总之,教育者要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合作行为,一方面开展价值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明辨各类事物的重要性与意义,使他们对具体事物的价值有具体的领会,然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系统;另一方面也要创设各种有利于促使他们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观念和合作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应使青少年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价值取向与合作意识。

第3题:

简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参考答案: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的反应。
(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可以兑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反应。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第4题:

研究结果表明,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是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前提。

  • A、帮助
  • B、移情
  • C、同情心
  • D、亲社会行为

正确答案:B

第6题:

能够联系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培养方法。


正确答案: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认知和移情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社会学系也是儿童亲社会行为获得的重要机制之一。培养方法如下:
1.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他人对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
2.移情训练法: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
3.榜样示范法: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及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广泛的注意。对榜样模仿问题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第7题:

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第8题:

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特点:(一)2岁左右亲社会行为的萌芽:(二)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是合作行为、合作游戏,占亲社会行为的一半以上。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因素:(一)社会生活环境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二)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1.家庭的影响;2.同伴的相互作用。(三)移情:无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是儿童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儿童的移情而起作用。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的因素。

第9题:

归纳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正确答案: (1)角色扮演法;(2)移情训练法;(3)榜样示范法。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以外,还有认知冲突法,行为认识法。这些方法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上各有独特的作用。

第10题: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