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兴奋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 、K+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 、K+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A.对Na+ 、K +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 、K +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对Ca2+ 、K +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对Ca2+ 、K +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国家开放大学试题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体生理学机考终结性2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 内环境不包括A组织液B血浆C淋巴液D消化液E脑脊液2. 关于反馈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数情况下,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之间为单向信息联系B控制部分与受控制部分间为闭环式回路C反馈信息减弱控制信息作用者为正反馈D反馈信息增强控制信息作用者为负反馈E正反馈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形式3. 细胞膜内负电位向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A极化B反极化C去极化D超极化E复极化4.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A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超极化B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去极化C对K+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去极化D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反极化E对Ca2+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去极化5. 静息电位接近于A K+外流B Na+内流C Ca+内流D K+平衡电位E Na+平衡电位6. 以下是血液的功能,除了A运输功能B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免疫功能D造血功能E防御功能7. 关于交叉配血试验,错误的说法是A同型或异型输血,均应在输血前作交叉配血试验B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直接配血主侧C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间接配血次侧D如果仅次侧凝集,可进行输血不宜超过300mlE如果主侧凝集,不能输血8. 关于血液,错误的说法是A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B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C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均没有性别差异D红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95%97%E血浆是一种混合性溶液,其中9193%是水9. A型血的人可以接受A A型血、B型血B AB型血、0型血C B型血、0型血D A型血、0型血E 0型血10. 某男,45岁,肝硬化病人,常有牙龈出血、皮肤紫瘢等出血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A某些凝血因子缺乏B维生素K缺乏C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D血小板减少E凝血因子活性降低11. 动脉血压增高可导致心脏A前负荷增大B后负荷增大C心肌收缩能力减弱D前负荷减小E后负荷减小12. 心室肌的前负荷是指A收缩末期心室容积B舒张末期心室容积C快速射血期末心室容积D等容舒张期心室容积E快速充盈期心室容积13. 关于心动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心脏收缩或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性周期称为心动周期B心动周期通常指左心房收缩和舒张的周期性活动C心动周期长短与心率快慢无关D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心动周期的收缩期E心动周期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性周期14. 关于心脏做功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相同的输出量并不完全等同于相同的工作量或消耗相同的能量B在不同动脉压的条件下,心脏射出相同血量所消耗的能量或做功量是不同的C当动脉压升高时,心脏射出相同的血量,必须加强收缩,做出更大的功D心脏做功量比心输出量更能全而地、合理地对心脏泵血功能进行评价E心房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何搏功或搏功SW15.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D平均动脉压E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16. 能使组织液生成减少的是A大量血浆蛋白丢失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C右心衰竭,静脉回流受阻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E淋巴回流受阻17.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下列哪项关系A血管容量和血压B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C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D心脏射血能力和外周阻力E外周静脉压和静脉血流阻力18. 急性肺水肿可以采用坐位,两腿下垂,减少静脉回流,从而A减轻心脏前负荷B减轻心脏后负荷C增加心脏前负荷D增加心脏后负荷E增加心跳次数19. 让受试者先用力作深吸气,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分别测量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 计算其所占用力呼气量的百分数,分别称为第1、2、3秒的A肺活量B肺容量C用力呼气量D深吸气量E深呼气量20. 肺活量等于A潮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B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C潮气量与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D潮气量与余气量之和E肺容量与补吸气量之差21. 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A 02B H+C C02D HbE NaHC0322. 缺氧对呼吸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B直接兴奋脑桥呼吸中枢C严重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D轻度缺氧时呼吸加深加快E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觉器23. 关于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正确的是()A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入或出肺的气体量B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C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D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E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24. 肺泡通气量()A是指每次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量B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C是指每分钟尽力吸入肺泡的气体量D是指每分钟尽力呼出肺泡的气体量E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与呼吸频率25. 氧离曲线是()A P02与血氧容量间关系的曲线B P02与血氧饱和度间关系的曲线C P02与血氧含量间关系的曲线D P02与血液pH间关系的曲线E P02与PC02间关系的曲线26. 关于头期胃液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才能引起B是纯神经调节C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D不包括条件反射E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很少27. 胃液中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铁和钙吸收的成分是A黏液B HCLC内因子D H2C03-E维生素B1228. 有关促胰液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小肠液的分泌B促进胰液中水的分泌C促进胃酸的分泌D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E与促胰酶素有协同作用29. 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30. 胃黏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却并不被消化,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有赖于A黏液屏障B碳酸氢盐屏障C黏液-碳酸氢盐屏障D黏液细胞保护E黏液凝胶层保护31. 胃泌素对胃运动及胃液分泌的影响依次为A增强,增多B增强,减少C抑制,抑制D减弱,增多E抑制,增多32. 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动,正确的是A人体体温呈无规律波动B体温昼夜波动的幅值超过2CC新生儿的体温较低D老年人的体温较高E早产儿体温不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33. 基础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A体重B身高C体表而积D环境温度E年龄34. 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只有近球小管可以重吸收B近球小管重吸收糖的能力有一定限度C是被动重吸收D与钠离子的重吸收相耦联E正常情况下可以全部吸收回血35.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A 保 Ca2+排 K+B 保 K+排 Ca2+C保C1-排K+D保K+排Na+E保Na+排K+36. 与肾小球滤过率无关的因素是A滤过膜的而积和通透性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E肾血浆流量37. 急性失血病人尿量减少主要是因为A血容量减少,引起ADH分泌增多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分泌增多C血容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D血容量减少,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E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38.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B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D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E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39. 可使尿量增多的因素是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对Ca、K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对Ca、K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是因为( )。
A.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升高,局部去极化
B.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局部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局部超极化
D.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升高,局部超极化
E.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升高,局部去极化
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兴奋神经一肌肉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