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南某某,女,31岁,工人。来诊前1周,因劳累、外感

题目

病例摘要: 南某某,女,31岁,工人。来诊前1周,因劳累、外感,夜间出现发热,体温39.5℃,自服百服宁后有所好转,次日又发热,并出现咳嗽,咯黄痰。入院时症见:高热(体温39℃)、寒战,咳嗽,咳痰量多,色黄绿,质黏稠,气急,胸痛,轻微咽痛,头痛,纳差,眠可,二便调。 查体:T:39℃,P120次/分,R22次/分,BP115/70mmHg。体检左肺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86%。胸片:左下肺大片状阴影。胸部CT:左下肺大片实变影,内有空洞及液气平。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空洞性肺结核继发感染相鉴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外感风热毒邪,邪热熏肺,肺失清肃,肺络阻滞,致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发为肺痈。邪热入里,热毒内盛,正邪交争,故高热、寒战;热毒壅肺,肺气上逆,失于肃降,故咳嗽;痰浊瘀热熏蒸成痈,故咳痰量多色黄绿,质黏稠;脓毒蕴肺,肺气上逆,故气急、胸痛;热邪熏蒸咽部,故咽痛;热邪横逆犯胃,影响脾之运化,故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蕴结在肺之征。综观舌、脉、症,本证为成痈期的肺痈,病位在肺,病性为实,预后可。
西医诊断依据:
1.急性发作的畏寒、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2.体检左肺可闻及湿啰音。
3.辅助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13.7×109/L,中性粒细胞:86%。胸片:左上肺大片状阴影。胸部CT:左上肺大片实变影,内有空洞及液气平。
西医鉴别诊断:
空洞性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伴有结核中毒症状,如长期咳嗽、午后低热、乏力、盗汗或反复咯血。X线胸片示空洞壁较厚,一般无液平面,周围可见结核浸润病灶,或呈斑点状、条索状、结节状或肺内其他部位的结核播散灶。痰中可查到结核杆菌。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肺痈
中医证候诊断:成痈期(热壅血瘀,酿脓成痈)
西医诊断:肺脓肿
中医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方剂:千金苇茎汤合如意解毒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芦根30g;冬瓜子10g;桃仁10g;生薏仁15g;黄芩10g;黄连6g;炒栀子10g;桔梗6g;生甘草6g;鱼腥草30g;瓜蒌15g;炒麦芽15g;
7剂,水煎服,每剂分早晚两次温热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
2.抗菌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应做细菌培养、痰培养,可以选择广谱抗生素,并且需要较长时间使用。若痰培养或血培养出致病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3.脓液引流,包括体位引流,服用化痰药物等。
4.病灶局限而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可以手术将病灶切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钱某,男,36岁,建筑工人。平时嗜酒,因工作的原因汗出多而少饮水。半天前突然左侧少腹拘急,左腰腹绞痛难忍,小便艰涩,尿中带血,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突发尿痛、小便不利半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尿痛、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故诊断为淋证。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滞气机,则突发患侧少腹拘急,腰腹绞痛难忍;水道不利,则小便艰涩;砂石阻塞尿路,则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结石伤络,则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湿热内盛之候。辨证当为石淋。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淋证与癃闭的鉴别: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中医证候诊断:石淋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剂:石苇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病例摘要:焦某,女,67岁,干部。患者自诉四年来反复出现发热,每于午后及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2天来症状加重,伴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低热反复发作4年,加重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低热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因其病程较长,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引起故应诊断为内伤发热而非外感发热。阴虚阳胜,虚火内炽,故而见发热。阴虚内热,其病在于阴分,故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虚火内炎,则烦躁;内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阴虚内热,与脏腑的虚损有关,故其症状又与脏腑不足关联。心阴偏虚,可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二者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的,可见瘀血、气滞或痰湿的表现,如属虚的,则伴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之象。其证候虽分虚实,但以虚证为多。而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以实证为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 中医证候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治法:滋阴清热方剂: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赵某,女,70岁,退休工人。尿频、尿急反复发作10余年,不耐劳作,稍劳即发,就诊于某院,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2天前,子女回家聚餐,劳累后出现尿频急,淋沥不已,小便不甚赤涩,无明显尿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其他淋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尿频、尿急反复发作10余年,复发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尿频、尿急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故诊断为淋证。淋证日久,以致脾肾两虚,湿浊留恋不去,故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脉虚弱,均为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之征象。故诊为劳淋。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劳淋与其他淋证的鉴别: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溺血而痛。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中医证候诊断:劳淋中医治法:健脾益肾方剂: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6题:

【病例摘要】潘某某,男,50岁,已婚,农民。2002年2月13日初诊。平素嗜酒。胃脘部疼痛15年,每因劳累、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先后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逍遥丸、三九胃泰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7天前因劳累出现胃脘部隐痛,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遂来诊。查体:T36.7℃,P74次/分,R18次/分,BP115/75mmHg。神志清,体态偏瘦,舌质红,苔少,脉细。剑突下压痛。辅助检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真心痛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参考答案:患者姓名:潘某 性别:男 年龄:50岁 职业:农民 婚况:已婚主诉:胃脘部疼痛15年,加重7天。现病史:患者15年前出现胃脘部疼痛,每因劳累、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先后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逍遥丸、三九胃泰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7天前因劳累出现胃脘部隐痛,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遂来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嗜酒。体格检查:T36.7℃,P74次/分,R18次/分,BP115/75mmHg。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形体消瘦;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少。脉象:脉细。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腹部(肝、脾):剑突下压痛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患者长期嗜酒而致胃痛,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见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乘,则口干咽燥,阴虚液耗,无以下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为阴虚内热之征。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当与真心痛相鉴别,后者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西医诊断依据:1.有胃脘部隐痛症状,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消失或减轻;2.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3.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0.3cm×0.8cm溃疡灶。西医鉴别诊断:应与慢性胆囊炎鉴别,后者疼痛与进食油腻有关,位于右上腹,并放射至背部,伴发热、黄疸,B超或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可诊断。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型诊断:胃阴亏虚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溃疡治疗方案:中医治法:养阴益胃。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0g 麦冬10g 当归10g 生地黄30g枸杞子12g 芍药30g 甘草9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完善相关检查,规律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戒酒,休息。2.Hp(+)者根除Hp治疗。3.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避免用引起溃疡的药物,如NSAID。4.必要时手术治疗。签名:

第7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病例摘要:杜某,女,80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平素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5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5年,诊断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患者高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肾阳不振,不能温煦,而见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亦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常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中医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剂:右归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江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5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有肾病史10年。2月前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现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自觉发热,体温并不升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以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为主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滋阴清热。方剂名称: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银柴胡10g,知母15g,胡黄连10g,地骨皮15g,青蒿15g,秦艽15g,鳖甲(先煎)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昨日中午外出就餐,当晚即出现腹部疼痛,胀满不适,大便2次,今日上午来诊。现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伤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胀满不适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辨证为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中医病证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神曲6g,山楂18g,莱菔子3g,茯苓9g,半夏9g,陈皮3g,连翘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