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罪是什么?它的构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划分本罪与其他犯罪的

题目

放火罪是什么?它的构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划分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什么是爆炸罪?其构成特征有哪些?如何划分本罪与以爆炸方法构成的其他犯罪的界限?


参考答案:

指故意引发或者制造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制造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界限:
1、爆炸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爆炸罪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是由于法条竞合而发生界限混淆的。
2、爆炸罪与爆炸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等其他犯罪的界限。
区别:主观方面行是否有爆炸的故意;客观方面爆炸行为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
3、爆炸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主观方面不同,爆炸罪是出于故意而危险物品肇事则是出于过失;客观方面表现不同,爆炸罪表现为行为人故意制造爆炸而危险物品肇事罪则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为。犯罪既遂的成立条件不同,爆炸罪是危险犯而危险物品肇事罪是结果犯。


第2题:

什么是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如何划分本罪与受贿罪的界限?


参考答案:

指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的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特征:
1、侵犯客体是复杂客体,不分侵犯了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活动,而且也损害了公司、企业工作人员业务活动的廉洁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是特殊,即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
4、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且有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的目的。
本罪与受贿罪的界限:关键在于主体身份不同,本罪主体是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而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指出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索取或者非法收受贿赂的,应当按受贿罪论处。


第3题:

下列哪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 )

A.放火罪

B.故意杀人罪

C.遗弃罪

D.抢劫罪


正确答案:ABCD
A项正确。参见《刑法》第31条。B项正确,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项正确,在金融诈骗类犯罪里,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D项正确,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和逃汇罪都是典型的单位犯罪,采用双罚制。

第4题:

什么是非法拘禁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本罪与非罪、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正确答案: 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特征;
1、客体是他人的身体自由权
2、客观要件 非法拘禁罪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身体自由的行为。
3、主体要件 非法拘禁罪的主体既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
4、主观要件 非法拘禁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以剥夺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非法拘禁案件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如果非法拘禁行为构成犯罪,拘禁过程中的其他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独立犯罪的,如一般殴打等就只能以非法拘禁罪定罪从重处罚。如果非法拘禁行为与其他犯罪存在牵连关系,如为勒索财物而绑架他人并加以关押、禁闭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依其中的重罪绑架论处。如果非法拘禁行为与其他行为均构成犯罪如收买拐卖的妇妇等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拘禁罪,即应实行数罚并罚。

第5题:

什么是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构成本罪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正确答案: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或者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秩序。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

第6题:

什么是投放危险物质罪?其构成特征有哪些?如何划分本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


参考答案:

是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界限:
1、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界限。区分关键是看行为人实施的投放危险质的行为是否足以危及公共安全。
2、投放危险物质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侵害的客体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侵害的是公共安;重大环境污染罪侵害的是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管理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足以危害公共安,就构成犯罪既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必须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才能构成犯罪。
3、犯罪主体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只能以自然人为主体;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4、主观方面不同。投放危险物质罪只能出于故意,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只能出于过失。


第7题:

下列犯罪中,只能以作为形式构成的是()

  • A、放火罪
  • B、抢劫罪
  • C、抢夺罪
  • D、爆炸罪
  • E、绑架罪

正确答案:B,C,E

第8题:

放火罪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构成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划分本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参考答案:

(一)概念和条件: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条件:
1)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放火焚烧公私财物,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二)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界限(区别):
1主观方面不同。放火罪是故意犯罪;失火罪是过失犯罪。
2在客观方面成立犯罪既遂的标准不同。放火行为只要发生足以造成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的危险,即使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也构成放火罪既遂;而失火行为必须实际造成了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才能构成失火罪。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的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放火是一种具有相当破坏性的危险方法,经常被犯罪人用作进行破坏性犯罪的手段。这就应当注意划分放火罪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根据特别规定优于普通规定的原则,对以放火的方法实施法律明文规定的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应以法律规定的罪名论处,如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等,而不能认定为放火罪。
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等其他犯罪的界限区分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等其他犯罪的关键在于:
第一,在主观方面,是否具有放火的故意,即行为人是否明知其放火行为会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的发生。
第二,在客观方面,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放火案件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区分放火罪一罪与数罪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放火行为既造成人员伤亡,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这时所发生的结果,都是放火罪结果加重犯的成立要件,故只成立放火罪一罪。
第二,行为人基于特定的犯罪目的,以放火手段实施故意杀人、故意毁坏财物等犯罪,既发生了行为人预期的危害结果,又危害了公共安全的,属于想象竞合犯。只能成立一罪。
第三,在司法实践中,放火行为往往用以在实施犯罪后毁灭罪迹,如果犯罪人毁灭罪迹的放火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则成立放火罪,对犯罪人应当以其所实施的犯罪与放火罪实行数罪并罚;否则,不成立放火罪,该行为是其犯罪行为的继续,可作为从重处罚的量刑情节。


第9题:

什么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构成本罪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正确答案: 指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买、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
条件:
1、侵犯的是国家对文化市场管理秩序和善良的社会风尚。
2、本罪在表现为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的行为。
3、本罪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
4、主观是直接故意。

第10题:

什么是妨害公务罪?其构成特征是什么?认定本罪应当划清与哪些犯罪的界限?


正确答案: 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造成严重的后果的行为。
特征:本罪具有如下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和红十字会的公务活动。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代表大会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上述人员正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履行职责而加以阻碍。
认定本罪应当划清以下界限:
1、妨害公务罪与非罪的界限。
2、妨害公务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3、妨害公务案件中一罪与数罪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