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云致中和则天地万物育,佛教以一念无明,生起山河大地,同为世界之

题目

儒云致中和则天地万物育,佛教以一念无明,生起山河大地,同为世界之缘起,然儒以中和为修养之极轨,佛教则以无明为烦恼之根本,两说如何才能圆融无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是佛教理论的基石,佛教的全部理论都奠基在它的基础上。“缘”是结果赖以生起的条件,“起”是生起的意思,“缘起”就是一切事物所赖以生起的因缘。

A、本体论

B、认识论

C、经验论

D、缘起论


参考答案:D

第2题:

《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分三条路线,其中南传佛教以( )为主。

A、大乘佛教

B、小乘佛教

C、密乘佛教

D、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佛教


正确答案:B

第4题:

多人问云‘文衡圣帝庙祠关公即佛教之护法伽蓝主者,可拜否’?愿示之!


正确答案:既是佛教护法,当然要拜。惟关此事,一般佛徒误会者多,兹为解释:须知敬礼与皈依,根本不同。皈依是信奉其教,前往投托,尽形寿为其弟子,不再崇奉他教;敬礼是只向对方加以礼貌,此不限于天人神鬼,六道众生,都应向之恭敬。有常不轻菩萨者,即如是也。但我所皈依者,宜常往亲近供奉,天人神鬼等,相遇时即加以礼貌,不必前往求媚而已。

第5题:

中和位育


正确答案: “位育”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目的,不偏不倚,谐调适度;“位育”是手段,各守其分,适应处境。

第6题:

儒国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


正确答案:社会性

第7题:

《礼记·儒行篇》中“儒有委之以货财”中“委”的意思是()

  • A、委托
  • B、积
  • C、借
  • D、送

正确答案:B

第8题: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说的和,在哲学上是指()。

A、质

B、量

C、度

D、质变


参考答案:D

第9题:

有为虽伪,充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心不朗。既云伪何以不许弃之,既云真何以不许执之?


正确答案:实相性空,法尔如如,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如如者性之本德,无明者性覆之妄,吾侪凡夫,求学修持,便是有为。不学不修,便是无为。再言无为指性德非为而成,故无为曰真。言有为指无明赖方便而断,故有为曰伪。若执无为,是废事废理,性终沉沦,若弃有为,是不学不修,无明任长。

第10题:

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一念)(蒂芥)


正确答案: 一念:片刻。
蒂芥:喻郁积在胸中的怨恨或不快。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