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

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第一,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第二,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

第2题: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带给口语交际参与者的启示是()。

A化解编码的失误

B把握符号外信息

C克服解码的障碍

D补救解码的误读


A

第3题:

在"此二者,圣人之法尽矣,蔑以加矣"中,"蔑"之义为( )

A、轻视

B、秘密

C、诬蔑

D、无


参考答案:D

第4题:

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在《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言说,这里包含着文本层面的()、()、()三个层面的因子。


正确答案:言;意;象

第5题:

翻译: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正确答案: 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鼓动起舞(而行蓍)以穷尽其神妙。”

第6题:

立象以尽意
其本意是说,语言文辞难以传达完全的意念,可通过卦象,以象征的方法,表达无法传达的意念。作为美学命题,所谓“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具体的形象可以表现无限丰富复杂的意念。这一命题对后世“意象”范畴的提出深有启发。

第7题:

翻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正确答案: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

第8题:

“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出自()

A《周易·系辞》

B《庄子》

C《论语》

D《论文偶记》


A

第9题:

翻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正确答案: 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

第10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出自()

  • A、《庄子》
  • B、《周易·系辞》
  • C、《荀子》
  • D、《老子》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