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买人甲公司股票,担心股价会下跌,同时买进了甲

题目

某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买人甲公司股票,担心股价会下跌,同时买进了甲公司的看跌期权,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 )。

  • A、资源配置的功能
  • B、聚敛资金的功能
  • C、调节微观经济的功能
  • D、避险功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采用( )策略时,股价上升卖出股票,股价下跌买人股票。

A.战略性资产配置

B.恒定混合策略

C.战术性资产配置

D.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正确答案:B
10.B【解析】恒定混合策略是指保持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比例固定。恒定混合策略对资产配置的调整并非基于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而是假定资产的收益情况和投资者偏好没有大的改变,因而最优投资组合的配置比例不变。恒定混合策略在下降时买入股票并在上升时卖出股票,其支付曲线为凹型。

第2题:

有甲、乙、丙、丁四人,均申报买人x股票,申报价格和时间如下:甲的买入价10.75元,时间为13:40;乙的买人价10.40元,时间为13:25;丙的买入价10.70元,时间为13:25;丁的买人价10.75元,时间为13:38。那么他们交易的优先顺序应为( )。 A.丁、甲、丙、乙 B.丙、乙、丁、甲 C.丁、丙、乙、甲 D.丙、丁、乙、甲


正确答案:A
【考点】掌握证券交易的竞价原则和竞价方式。见教材第二章第四节,P37。

第3题:

假设某投资者在2013年12月31日买人1股A公司股票,价格为100元。2014年12月31日,A公司发放3元分红,同时其股价为105元。那么在该区间内,持有期间收益率为( )。

A.3%

B.5%

C.8%

D.11%


正确答案:C
持有期间收益率=资产回报率+收入回报率=3/100+5/100=8%。

第4题:

某基金经理按照以往经验买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基金;不同时"买乙和丁;如果不买丁,那么也不买丙;或者不买甲,或者买乙;如果同时买戊和己,那么也买丙。据此,可以推论:(1)如果买丙,那么也买丁;(2)如果买甲,那么也买丁;(3)如果买乙,那么不同时买戊和己;(4)如果同时买戊和己,那么也买丁。
以上推理中,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解析:
考査复言推理。(1),由“如果不买丁,那么也不买丙”,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正确;
(2),由“或者不买甲,或者买乙”可知,如果买甲,则买乙,进而由“不同时买乙和丁”可知,不买丁,错误;
(3),由“不同时买乙和丁”可知,如果买乙,则不买丁,再由“如果不买丁,那么不买丙”可知,不买丙,进而由“如果同时买戊和己,那么也买丙”可知,不同时买戊和己,正确;
(4),由“如果同时买戊和己,那么也买丙”可知,如果同时买戊和己,则买丙,再由“如果不买丁,那么也不买丙”可知,买丁,正确。
故正确的一共有3个。

第5题:

某投资者以30元/股的价格买人某公司股票并持有1年,分得现金股息3.6元,其股利收益率为( )。

A.10%

B.15%

C.12%

D.18%


正确答案:C

第6题:

某投资者以每股14元的价格买人若干股X公司股票,年终分得现金股利0.90元,则该投资者的股利收益率为( )。

A.5.96%

B.6.43%

C.8.98%

D.5.08%


正确答案:B

第7题:

采用下列何种策略时,股价上升买人股票,股价下跌卖出股票( )。

A.战略性资产配置

B.恒定混合策略

C.战术性资产配置

D.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正确答案:D
恒定混合策略是股价下降时买入,上升时卖出,而投资组合保险性是下降时卖出而上升时买入。

第8题:

某股票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交易。假设在纽约的股价为10美元,在香港的股价为70港元,而汇率为5港元兑1美元。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下列关于套利者行为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纽约市场上买人股票同时在香港卖出这些股票

B.在香港市场上买人股票同时在纽约卖出这些股票

C.不进行操作

D.在两个市场同时购买股票待日后出售


正确答案:A
解析:从纽约市场上购买股票同时在香港出售,每股可以获利70—10X5二5港元。

第9题:

在股价循环的回落期,股票交易卖多买少,价格大幅度下跌。


正确答案:√

第10题:

某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买入甲公司股票,担心股价会下跌,同时买进了甲公司的看跌期权,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  )。

A.资源配置的功能
B.聚敛资金的功能
C.调节微观经济的功能
D.避险功能

答案:D
解析:
金融市场的财富投资和避险功能是指金融市场上销售的金融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储存财富、保有资产和财富增值的途径,投资者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组合投资的条件和机会,达到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目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