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以淀粉质原料酿造食醋的原理。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以淀粉质原料酿造食醋的原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食醋产品包括()和配制食醋。

  • A、陈醋
  • B、酿造食醋
  • C、米醋
  • D、醋精

正确答案:B

第2题:

配制食醋是指以酿造食醋为主体,与()、食品添加剂等混合配制而成的调味醋。

  • A、食糖
  • B、食盐
  • C、工业乙酸
  • D、食用冰乙酸

正确答案:D

第3题:

品质较好的食醋,其酿造原料是()。

A.乙醇

B.糖蜜

C.大米

D.苹果


参考答案:C

第4题:

简述淀粉质原料的处理。


正确答案:淀粉在发酵工业中被普通使用,它可克服葡萄糖代谢过快的弊病,同时淀粉来源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
蒸煮:原料吸水细胞膜和植物组织破裂,淀粉受热、吸水膨胀,颗粒外皮破裂,破坏晶状结构成为凝胶状态 即糊化
液化:加液化酶,长链淀粉转化为糊精、低聚糖。糊化和液化常同时进行
糖化:加糖化酶将糊精、低聚糖转化为可发酵性糖
粉浆罐→二次蒸汽预热至50~60℃→粉浆泵→蒸煮罐/锅→蒸汽加热至130℃→后熟器→最后一个后熟器(120℃)→真空冷却器(60℃)→糖化罐→加曲糖化

第5题:

品质较好的食醋,其酿造原料是()。

  • A、乙醇
  • B、糖蜜
  • C、大米
  • D、苹果

正确答案:C

第6题:

配制食醋中酿造食醋的比例(以乙酸计)不得少于()

  • A、70%
  • B、60%
  • C、50%
  • D、40%

正确答案:C

第7题:

酿造食醋是指以粮食、果实、酒类等含有淀粉、糖类、酒精的原料,经()而成的一种酸性液体调味品。

  • A、现代化加工
  • B、充分混合
  • C、微生物酿造
  • D、高温蒸馏

正确答案:C

第8题:

简述食醋酿造原理。


正确答案:国内:利用微生物(米曲霉、酵母菌和细菌)的作用,使原料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生成食用乙酸。
国际:FA0和WH0食品规格起草联合委员会提出的食醋规格(草案)中,将醋定义为须经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凋味品,因此,首先要生成乙醇,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
工艺--原理:
可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两大类,固态为醅,液态为醪。
全固: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全部为固态
前液后固:糖化和酒精发酵阶段为液态,醋酸发酵为固态:
前固后液:糖化和酒精发酵阶段为固态,醋酸发酵为液态;
液态: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全部为液态。
固态工艺(传统工艺)
原料→处理→酒精发酵→醋酸发酵→淋醋→灭菌→灌装
可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两大类,固态为醅,液态为醪。
全固: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全部为固态
前液后固:糖化和酒精发酵阶段为液态,醋酸发酵为固态:
前固后液:糖化和酒精发酵阶段为固态,醋酸发酵为液态;
液态: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全部为液态。

第9题:

简述酱油酿造原理。


正确答案:微生物(米曲霉、酵母菌和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使原料中的物质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大分子物质的分解和新物质的形成,从而构成特有的色、香、味、体。
蛋白质的水解:
原料蛋白质分解成蛋白胨(多肽、二肽及各种氨基酸)。
其中有些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等有鲜味,是酱油鲜味的重要成分,而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氧化后可生成黑色素,色素的来源之一。
淀粉的水解
原料中的淀粉经液化型淀粉酶和糖化型淀粉酶作用后,生成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经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多种低分子物质(如乙醇、乙醛、乙酸、乳酸等),这些物质既是酱油中的成分,又进一步生成色素、酯类等香气成分。
脂肪水解
原料中少量的脂肪可经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又通过各种氧化作用生成各种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是构成酱油中酯类的原料来源之一。
纤维素水解
微生物产生纤维素酶,将原料中的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的纤维素二糖和β葡萄糖,并进一步生成其他低分子物质或高分子物质,如与氨基酸作用生成色素。

第10题:

简述淀粉质原料乙醇发酵的过程。


正确答案: 乙醇发酵过程可分为前发酵期、主发酵期和后发酵期三个阶段。
前发酵期一般为前10h左右,在酒母与糖化醪加入发酵罐后,醪液中的酵母开始数量还不多,由于醪液中有少量的溶解氧、酒母仍能迅速地进行繁殖。在前发酵期阶段,发酵作用不强,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的少,糖分消耗的比较慢,发酵醪表面显得比较平静。前发酵期一般控制发酵温度不超过30℃。
主发酵期为前发酵期之后的12h左右,在此阶段酵母细胞已大量形成,每毫升醪液中酵母数可达1个亿以上,酵母菌基本上停止繁殖而主要进行乙醇发酵作用,使糖分迅速下降,酒精量逐渐增多,醪液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很强的二氧化碳泡沫响声。此期间发酵醪温度上升也快,生产上应加强温度控制,最好将温度控制在30~34℃。经主发酵期,醪液的糖分大部分已被耗掉,发酵进入后发酵期。
在后发酵期阶段,发酵作用弱,产生热量也少,发酵醪温度逐渐下降,应控制发酵温度在30~32℃。后发酵期一般需要约40h才能完成.
总发酵时间一帮控制60~72h。一般工厂糖化醪浓度为16~18Bx,发酵成熟醪的乙醇含量为6%~10%(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