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题目
多选题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孙中山沿用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范畴与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批判唯心主义知行观,提出了()、分知分行。


正确答案:知难行易

第2题:

下列四组哲学概念中,前者决定后者的是()

  • A、哲学与具体科学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C、世界观与方法论
  •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正确答案:C

第3题:

唯心主义哲学的表现形式有绝对唯心主义和相对唯心主义。()


参考答案:错

第4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心主义和西方的唯心主义其实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 B、经验论的错误
  •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 D、激变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C

第6题:

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主要是围绕()、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正确答案:天人

第7题: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正确答案: (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
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
④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先知后,知来源于行。他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池,不知地之厚也”。知既然来源于行,行就要高于知,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重“行”,把行看做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
(2)宋元明清时期的知行观:
①宋代的程朱学派提出“知先行后”说,知在先,知不依赖于行的观点。
②明代王守仁(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③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强调了行先知后,并强调知行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知行终始不相离”的辩证法命题。王夫之的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最高水平。
(3)孙中山的知行观:他认为,行在先,知在后,“行先知后”,知是从行中来的,能实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在知行关系上,他提出了“知难行易”,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而无论是唯物主义的知行观还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其合理因素和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深入研究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作用。

第8题:

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是()

  • A、“一天人”
  • B、“合知行”
  • C、“同真善”
  • D、“重自然”

正确答案:D

第9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荀子
  • B、程颐
  • C、王阳明
  • D、王夫之

正确答案:B

第10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正确答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