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析精细加工策略的内涵及其教学要求。


答案:
解析:
所谓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通常精细加工策略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方法。(1)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对于简单的知识,精细加工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其中记忆术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策略。比较流行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如下几种:①位置记忆法;②首字联词法;③限定词法(即联想法,如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马克思一巴一巴掌,摔得你呜呜呜地哭);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寻找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2)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对复杂知识进行精细加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①做笔记。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做笔记有助于对材料进行编码,同时还具有外部存储的功能,主要包括做笔记摘抄、评注、加标题、写段落概括语以及结构提纲等活动。②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的价值,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并迁移到课堂之外的环境中去。③利用背景知识。在对复杂信息进行加工时,背景知识有助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此外,还可以用提问策略。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精细加工的教学要求有以下四点:(1)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精细加工策略,可以提高教师的个体专业化水平,教师的水平得以提高,教学的水平也会有所上升,同时,老师会把自己精细加工的知识告诉学生。(2)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应经过各种精细加工,再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帮助学生同化和顺应知识。(3)老师还应该把精细加工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自己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4)教师应该主动的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这些问题的情境就是帮助学生进行精细加工的策略。

第2题:

试析“童心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童心说”是李贽最著名的文艺观点。它的提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他认为“童心”是创作“天下之至文”的内在基础,是一切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的根本。可释之为“本心”,就像人在孩提时代那样未经事故、未受社会习俗、社会意识濡染,至真至纯。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怎么做,毫无假道学的假仁假义,言不由衷。
(2)李贽这种“童心”不排斥“私心”的见解,不仅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宋明理学家假道学的虚伪性,而且说明了李贽的“童心”,即不同于孟子的“赤子之心”、“善心”,也有别于老子“孩提”之心,它明显带有明末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性质。
(3)“童心”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有的,李贽认为“童心”丧失的原因是“闻见道理”的增多,程朱理学的影响。他否定儒家经典和圣人偶像的绝对权威,抨击了封建的道统与文统,主张人们从偶像统治的封建教条桎梏下解放出来,在创作上抒发自己真挚的思想与感情。
(4)李贽以“童心”作为衡文标准。对明代以来的文坛上流行的剽窃模拟风气和复古主义倾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把通俗文学提高到空前的地位。他认为,任何诗文只要表现了童心、真心,就是好作品,是天下之“至文”。且时代的先后不能成为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5)李贽对当时被封建士大夫阶层所鄙视的通俗文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正统文人眼里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诲淫诲盗之作,他颂之为“大贤”之言,不仅能与近体文人之作相媲美,且高出《六经》、《语》、《孟》。这在当时是振聋发聩之论。
(6)李贽的“童心说”,实质上传出了明末市民阶级反封建、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信息。他的这种思想,对公安三袁、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明末文学批评史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漫洪流。

第3题:

试论艺术意境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色。


正确答案:
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情中有境,境中有情。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①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②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③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第4题:

试阐述《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文以气为主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在曹丕看来,正是作家个性的不同才有作家风格的不同。他主张才性一致,性定其才。‚文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这种看法有很明显的片面性,实际上人的个性形成虽有天赋的因素也有后天人为的因素。但就文章的风格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讲,则确是有不可力致的必然性的。文气观点的提出正反映了汉魏之交建安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上,向强调作家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对这一时期创作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与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论‚气‛清楚地反映了建安时代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与美学要求,并对这时的创作特征作了总结和概括。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第5题:

试析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正确答案: (1)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六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亲风雅在创作上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于发抒个人情怀襟抱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写实。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即广泛地向前辈作家学习,对诗的各种艺术形式及表现力作自觉的探讨与追求。
(2)杜诗集大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二是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三是功力深厚,自铸伟辞。杜诗的叙事和写实,显然受《诗经》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的写作中,他又接受了王粲、曹植、陶渊明等诗人的影响。他的古诗多律句,正是学习齐梁以来重偶句排比的缘故。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一方面要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一方面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杜甫能全面认识各历史时期作家作品各自的特点和成就,利于他兼取众人之长。
杜甫对各种诗歌体裁都很擅长,并能推陈出新。五言古诗他可以由十韵拓展为七十韵;五言排律他可以大至千言;七言古诗他可以包罗万象;歌行之体,气格苍老,雄跨万代;至于千言律,更是变体多多。杜诗风格,由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确已到了惊人的地步。为了在色彩上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他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如“绿稠屋角花,红绽雨肥梅”;他善用动词和副词,形成气势飞动、富有生命动感的艺术感受;他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因而时有警句和丽句,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后出塞五首》)、“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

第6题:

试述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中国古代议论中著名的一个命题——“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来自于外界事物的激发。个人在社会中的种种际遇,特别是受打击、排斥后,“心有弗平”,这种不平就是感情的郁结,于是要释放、排遣这种情感,正如钟嵘所言,非“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不可。这样,作者把人的不平之鸣与物的不平之鸣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普遍规律,因此,此命题具有哲理性。
(2)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展,探讨核心是创作的心理动力问题,揭示了压抑积郁后的情感爆发这一创作动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根据。他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其后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更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虽然韩愈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只能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人际遇、仕途的升沉的角度来阐发这个命题,但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第7题:

试析司空图“滋味说”的理论内涵。
司空图以“味”论诗,从文论史上看,继承、发挥了刘勰、钟嵘的见解,但他更强调“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尤重诗境的深远。并不重视作品的社会内容,这种认识影响了宋代严羽妙悟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

第8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参考答案:

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第9题:

意境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 A、中国古典文论
  • B、现代文论
  • C、西方现代文论
  • D、西方古典文论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试析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在阶级社会中,进步人士由于遭受剥削阶级的迫害而加深了以阶级社会和剥削阶级统治的本质的认识,激起对进步理想和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有质的飞跃,并获得创作的动力,最终写出优秀的作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正揭示了这一普遍的规律,其中既有对前人著述经验的总结,也有自己深切体会与认识。他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还遭流放,故《离骚》,“盖自怨生也”,亦与此相通。由于宫刑之辱,其后所完成的《史记》在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虚伪,歌颂下层人民的淳朴善良,达到了新的高度,为历代史书望尘莫及。
(3)“发愤著书”说实质是强调作家对社会现实须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为文应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敢于揭露和批判现实;而唐代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它的的继承和发展。
(4)他对孔子作《春秋》的“寓义于事”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史记》历来被誉为“实录”之作,但并非没有思想倾向。他指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并非就事论事,而应从进步的思想出发作评价,褒贬是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使人受到教育。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春秋》,但并不囿于儒家的成见。历来效忠封建王朝的学者说他:是非谬于圣人,还说《史记》是谤书,这正说明他能够从史实材料出发独立思考,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情被压迫人民,表现了进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现实的文学的结合,这一点与他重视文学的讽谏传统是一致的。他把《诗》、《骚》的讽谏传统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当时正值辞赋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风盛行,因些他突出文学讽谏传统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司马迁在序中记述了他自己出身史官世家,祖先世代为周室太史,其你学问渊博,文化修养深厚,他自幼受其教诲,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根基。青年的游历和国家图书馆大量的阅读,为写作准备了丰富的资料和浓厚的生活体验,他立志实现其父遗愿,以孔子作《春秋》为榜样,进一步“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的《史记》实现了他的这一愿望与志向,对我们理解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和文学创作中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都有启迪意义。司马迁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