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褐变?影响褐变的因素有哪些?

题目
问答题
什么叫褐变?影响褐变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腌制品颜色的变化主要是哪些反应引起的()。

  • A、酶褐变
  • B、非酶褐变
  • C、叶绿素变化
  • D、吸附作用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

简述酶褐变与非酶褐变的概念。


正确答案: 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过程称为酶促褐变;而不需酶的参与就可发生的褐变反应称为非酶褐变,如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

第3题:

加热处理对食品中糖类的影响是

A、淀粉的炭化、褐变

B、淀粉的糊化、老化、褐变和焦糖化

C、美拉德反应

D、变性

E、淀粉的炭化、褐变、美拉德反应


参考答案:B

第4题:

酶促褐变的实质是什么?防止酶促褐变的机理与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酶促褐变的实质是: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结果
酶促褐变的预防措施
(1)热处理:热烫、巴氏杀菌和微波加热90-95℃,维持几秒钟
(2)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为6-7,pH<3.0基本失活,所以降低pH就可以抑制酶促褐变,常用
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一般柠檬酸与亚硫酸钠混用,0.5%柠檬酸+0.3%VC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在pH=6时,效果最好,10ppm的二氧化硫足以使酚酶失活,但考虑到挥
发,反应损失等,一般增加为300ppm,残留低于20mg/kg。添加此类试剂会造成食品褪色和维生素
B.1被破坏
(4)驱氧法;使用抗坏血酸,浸涂在果蔬表面,其可螯合Cu,还原醌,它比醌更容易氧化。
(5)底物改性:使酚形成甲基取代物。

第5题:

什么是酶促褐变?多酚氧化酶导致酶促褐变的机理是什么?如何控制果蔬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酶促褐变?


正确答案: (1)水果和蔬菜在采收后,当有机械性损伤发生或处于异常环境时,果蔬中原有的氧化还原平衡被破坏,导致氧化产物积累,造成果蔬变色的一类反应。这类反应的速度非常快,一般需要和空气接触,由酶催化,因此称为酶促褐变。
(2)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它能催化两类完全不同的反应,两类反应都需要有氧参加。一类是一元酚羟基化反应,生成相应的邻-二羟基化合物;另一类是邻-二酚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聚合成为黑色素,导致香蕉、苹果、桃、马铃薯等非需宜的褐变。氧化反应同样可引起食品的褐变。
(3)①驱除O2和酚类化合物等底物,以防止褐变。②添加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和巯基化合物等,将初始产物、邻苯醌还原为原来的底物,从而阻止黑色素的生成。③采用使酶失活的方法④改变酶作用的条件。

第6题:

何谓外植体褐变?产生褐变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止减轻褐变现象的发生?


正确答案: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
原因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
防止减轻褐变现象的发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外植体;合适的培养条件;使用抗氧化剂;连续转移。

第7题:

某些热带水果常因褐变而遭受损失。其褐变的机理及防止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热带水果中含有多酚氧化酶,而多酚氧化酶可以催化一元酚羟基化形成的邻二酚可以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生成邻-苯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进一步氧化和聚合形成褐黑的成分。整个过程包括二个方面:首先的酚类在酶的催化下氧化成醌类,其后是非酶促的氧化聚合作用,形成有色的大分子。
防治措施:消除氧气和酚类化合物可以防止褐变。抗坏血酸、亚硫酸盐和巯基化合物都具有还原性质,它们能将多酚氧化酶催化的反应的最初产物邻-苯醌还原,从而防止黑色素的形成。另外,使多酚氧化酶失活的抑制剂及措施、降低温度、降低pH值等也能防止水果在加工中的褐变。

第8题:

在杀菌机中循环时间过长,牛乳会产生褐变。褐变的原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牛乳在加热时的褐变分为两种类型:羰氨反应和焦糖化褐变两种。羰氨反应即平常所说的美拉德反应,是乳糖的羰基与酪蛋白的氨基发生的反应。焦糖化褐变是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上加热到100℃以上产生黑褐色的色素的现象。

第9题:

试述美拉德褐变反应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并举出利用及抑制美拉德褐变的实例各一例。


正确答案: 糖的种类及含量;氨基酸及其它含氨物种类;温度:升温易褐变;水分:褐变需要一定水分;pH值:pH4—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上升,当pH≤4时,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pH在7.8—9.2范围内,褐变较严重;金属离子和亚硫酸盐。利用美拉德反应生产肉类香精,全蛋粉生产中加葡萄糖氧化酶防止葡萄糖参与美拉德反应引起褐变。

第10题:

什么是非酶促褐变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并谈谈控制非酶促褐变可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变红、褐、黄等变色现象,统称为食品褐变。若食品褐变过程需要酶参与,则为酶促褐变;若没有酶参与,则是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可改变食品的色泽、营养和风味,与食品质量关系密切。
营养:氨基酸(尤其赖氨酸)、蛋白质、维生素C损失。
风味:非酶褐变的产物中有一些是呈味物质,它们能赋予食品或优或劣的风味。CO2产生,会造成罐装食品的质量问题,如粉末酱油、奶粉等装罐密封,发生非酶褐变后会出现“膨听”现象。
控制非酶促褐变可采取的措施:
(1)使用不易褐变的原料
(2)控制加工及贮存条件——(1)降低温度;(2)改变PH;(3)控制水分含量; (4)氧气。
(3)使用褐变抑制剂——(1)亚硫酸及其盐;(2)形成钙盐。
(4)生物化学法——(1)发酵法;(2)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