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在教授地理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王老师这种

题目
单选题
王老师在教授地理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王老师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了(    )教学原则。
A

直观性

B

启发性

C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D

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王老师在上《行书创作》时,先要求学生自由创作,接着从学生作品中挑选出三幅有明显问题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然后,王老师总结出用笔、结体、章法的具体要求与方法。最后,要求学生按照所讲述的方法再重新进行创作并写出感想,那三位问题突出的学生有了明显的改进,得到了王老师的表扬。而班上一位写得最好的学生听课却很不认真,王老师给了他第五名的成绩。
(1)请指出王老师在这堂课中运用了哪些评价方式
(2)王老师将写得最好的学生评为第五名是否合适 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①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王老师挑出三幅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这当中体现的就是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②等级计分法。王老师给写得最好但听课不认真的学生第五名的成绩,显示王老师还采用了等级评分法这样的评价方式。
③综合性评价的方式。王老师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状态,综合各个方面给出最终评价,体现了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2)①写得最好的学生评为第五名是不合适的。
②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题干中“写得最好的学生”就专业技能来说理应被评为第一名,但老师却综合其听课不认真的表现给了他第五名的成绩,显然老师在评价这位学生时更侧重于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而忽了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一评价理念。而且老师这样做不仅不能达到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没能体现出教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所以,王老师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第2题:

材料:
下面是某中学周老师在初中“地球的自转”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手握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浩瀚的海洋、茂密的森林……我们观察、感受、思考着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现象呢
生:(思考、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一下
生:(走上讲台,一手拨着地球仪,一手比划着,自言自语)这是太阳,地球自东向西转,这边升起,这边落,这是北、南 不对,老师,我认为是地球自西向东转的结果。
师:这位同学经过一番思考、操作。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呢 你们跟她的想法一致吗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地球到底怎么转 一会请你们来演示,看谁演示的对!
(经过几个学生到台前演示.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接着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多媒体课件。屏幕呈现3个问题:①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如何 ③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
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如教材、地图册以及大屏幕中的动画,还可以利用地球仪和小手电演示,分小组来探究这些问题,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展示探究的结果。
生:(分组探究,学生展示)
师:现在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提问.同时欢迎大家积极思考来帮助解决问题。
问题:
(1)周老师请学生用地球仪来演示、说明并解答地理问题,这一教学行为有利于达成哪些教学目标 (10分)
(2)在自由提问阶段,你认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地球仪,并围绕“地球自转”这个主题,会提出哪些问题 试举两例。(6分)


答案:
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且周期是24小时;②认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②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解释昼夜更替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②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举例:~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和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吗~~
②为什么北京比乌鲁木齐要早看到日出~(或为什么乌鲁木齐比北京的日落晚~)~
③为什么同一时刻,酒店大堂里挂着的钟表上,世界其它城市的时间会不同~~
④为什么看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比赛的地方是白天,而我们这个地方是黑夜~~

第3题:

王老师教学生学习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他开始引导学生“你头顶上是什么?”,学生想了想:“头发””。老师:“头发上面是什么呢”学生:“屋顶”。老师:“屋顶上面是什么呢”,学生:“瓦片”。老师有点着急:“你们好好看看,上面到底还有什么?”学生低语:“还有,还有小鸟在飞。”请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见解析
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王老师的做法,王老师的做法有可取之处,在于在教学中能够运用了启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学原则的应用要得法,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引导和总结。(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知行统一,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加强教学实践,做到学以致用,避免出现案例中王老师的尴尬。(2)启发性原则的应用要求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扬教学民主。虽然该老师能够摈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但是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该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利用了课堂中可利用的现实资源“头发”、“瓦片”等。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脱离了书本知识,脱离了教学任务本身,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4题: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和加深有关地理信息方面的教学活动?()

  • A、数据表格
  • B、制作图表
  • C、绘制地图
  • D、使用地球仪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2015年5月12日15时05分在尼泊尔(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如果你们是救援小组,需要了解地震发生地区的具体情况,该如何做?(学生发言后,教师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经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概括什么是经线。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叫作经线,又称子午线。
【学生活动】
(1)分别请学生上讲台来用准备好的彩线标示出两条经线。
(2)请学生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2~3条经线。
【教师活动】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同时提问:这些经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从经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总结)
【学生回答】
(1)经线的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2)经线的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③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活动】请学生画出任意一条经线,并观察所画的经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这些经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度。
2.经度
(1)经度及其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0°经线的位置,追问学生: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展示图片】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
【师生总结】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学生活动】
①在地球仪上查找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位置,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是从0°经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
【教师总结】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2)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
①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②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观察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课后按照课堂所学方法,自主预习纬线和纬度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第6题:

下面是李老师初中地理“经纬网”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
1.阅读教材,观察地球仪,感知经线和纬线,用彩带将赤道、南北回归线贴出。
2.观察教材中有关经线和纬线的示意图,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的板图中示范,学生利用手中空白图分别练习画经线和纬线。
3.利用表格,比较并归纳经线、纬线的特点,并依据其检查学生自绘经线、纬线的正确性。
4.将经线、纬线综合到一个图上,标注度数,形成经纬网地图。
5.利用经纬网进行练习:①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②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
问题:
(1)“经纬网”一课教学设计的亮点有哪些 (12分)
(2)“利用表格,比较并归纳经线、纬线的特点”,至少从四个方面进行,请列出比较项目。
(8分)


答案:
解析:
(1)①本堂课采用的是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教师示范、学生表格归纳总结、教师讲解、总结练习反馈等组成的,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基础与前提。~
②教具选择。本堂课主要选取的教具是地球仪与彩带,并且让学生自己在地球仪上面用彩带把赤道和南北回归线标出。把枯燥抽象的经纬线让学生自己呈现在地球仪上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里面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学生归纳、总结、反馈,教师点拨。李老师让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把总结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可以通过归纳的表格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接下来的教学。~
④课堂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在学生学完经线和纬线之后,再在经线和纬线的基础上认识经度和纬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重难点。~
(2)



第7题:

阅读关于“地球仪”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仪”的部分内容。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太大了.为了便于看到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右图)。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j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球仪,能够描述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
能正确说出经线、纬线及其划分、排列规律,学会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对比经、纬线的特点,建立起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形成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小组活动,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和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2)【参考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2015年5月12日15时O5分尼泊尔(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l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如果你们是救援小组,需要了解地震发生地区的具体情况,该如何做
设计理由:通过时政新闻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融入课堂。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过渡:通过地球仪人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下面大家首先学习一下地球仪的构成。
1.地球仪的定义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提问】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有底座,球体被固定在支架上;
(3)球体能绕一根斜置的轴转动。
【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教师小结】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
设计理由:“地球仪”的知识相对基础,通过学生直接观察地球仪,谈地球仪,能够对地球仪形成直观的认知,加深印象,也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2.地球仪相关概念
【学生自学】让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并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赤道和两极,并说说各自特点。
【师生总结】教师按地轴—+两极—,赤道的J惯序解释:地轴是地球自转的绕转轴,实际是看不到的。引导学生观察在地球仪上地轴的放置的点:倾斜的。南极、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上方为北极点,下方为南极点:赤道是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引导】地球仪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强调: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也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
二、经线和经度
过渡:我们再观察一下,地球仪上还有什么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的经线和纬线。
1.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经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经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半圆形的弧线叫做经线,又称子午线。
【活动】分别请同学上讲台来用准备好的彩线标示出两奈经线;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经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设计理由:利用彩线等教具,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有关经线的知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2.经度
转承: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这些经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作什么名字
【展示图片】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像。
【师生共同归纳】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作本初子午线。
【学生活动】
在地球仪上查找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位置,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经度是从0°经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l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
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l50°。这几条经线;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观察东经30°和西经l50°、西经30°和东经l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l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三、纬线和纬度
承转:知道了经线的定义及特点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跟经线相垂直的线,它们被称为纬线。
1.纬线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小组内共同观察地球仪,按照刚才的方法思考:
(1)什么是纬线,纬线有什么特点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纬线。
(3)思考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同时完成下面表格。

(表格呈现时单元格内的内容为空白)
设计理由:采用对比法进行教学,将经线扣纬线的特点通过表格对比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二者各自的特点,更好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2.纬度
【教师提问】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教师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设计理由: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兴趣,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效果。
环节三:巩固练习
2015年5月12日15时O5分在尼泊尔(北纬27.8度,东经86.1度)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l0千米,地震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同情。如果你们是救援小组,需要了解地震发生地区的具体情况,请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球仪,合作完成:找到此次地震的位置,读出影响较为严重的城市加德满都的经纬度。
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课堂之初的疑问,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同时也能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课堂小结
结束语:地球仪和经纬线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地球,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到经纬线
板书设计
地球仪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定义
2.地球仪的相关概念:地轴、南极、北极和赤道
二、经线和经度
三、纬线和纬度

第8题:

今天是“色彩技法”课。天气炎热,王老师穿着背心与拖鞋走进教室,尽管事先通知了学生准备学习的材料,但是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带颜料,王老师很生气,将四名没有带学具的学生请出教室,站在门口….

王老师的画画得很好,他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在讲述“对比色与相邻色的色彩构成”时,学生反映不会调色。王老师做了讲解,没有示范,但准备了范图……学生做作业时,班上的美术课代表画得很好,王老师辅导他的时间最多,其他同学也想画好,但不是形状画不好就是色彩调不好,希望王老师能多加指导。班上有个同学画得不好,王老师说他是“形盲”,没有指导他画;有的同学对美术课没有兴趣,在一旁悄悄说话或做数学作业,王老师没有看到……

快下课了,王老师让课代表将作业收好,表扬了画得好的同学。
根据以上案例素材,指出王老师在职业形象与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写出分析意见。


答案:
解析:
第一、分析王老师在职业形象与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二、提出对应的意见。

第9题:

某小学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娇惯成性,组织纪律性差。某周三下午,在综合实践课教师王老师上课期间,学生朴某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无理取闹,王老师对其进行制止时,朴某又与老师蛮缠,下课后王老师将朴某叫到自己所住宿舍内批评朴某(只有两人在场)。学生不服,与其争辩。王老师便给了朴某两记耳光,并说要与学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将学生“管好”的决心,直至下午5:50分才让朴某回去,致使朴某第七节英语课(上课时间为5:30)没赶上。
回答问题:
(1)该案例中学生朴某和王老师各违反了哪些法规
(2)该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


答案:
解析:
(1)学生朴某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无理取闹,当王老师制止时,朴某又与老师蛮缠,这是一种对老师不尊重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和第四款的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鉴于情节不是特别严重和恶劣,学生朴某应该向王老师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王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工作认真负责是好的。但采取的方法不当,“给朴某两记耳光”是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王老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从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教师要懂法守法,尤其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教育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将此作为保障自己合法权利的手段;同时,应该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其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家长会,定期家访,一来增加沟通,让家长理解教师工作的性质、内容、难度;二来可以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辅导,使他们掌握教育方法、配合学校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最后,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以灵活的形式宣传教育的政策、法规,让全社会真正把教育工作重视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合力,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

第10题:

请简述地理教学中使用地球仪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1)要按照地球运动的客观规律进行演示。
(2)受地球仪大小的限制,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或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保证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
(3)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动手使用地球仪。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地球仪的数量来保证演示的效果。那些体积较大、构造较复杂的地球仪需要放置在地理专用教室,这样会更方便使用。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