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题目
单选题
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

“直寻”

B

“诗赋欲丽”

C

“诗缘情而绮靡”

D

“滋味”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诗品》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钟嵘。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简述钟嵘的性情说。


正确答案: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

第3题:

试述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包含的内容。
《诗品序》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诗论文献,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作者在创作冲动问题、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以及自然创作论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创作冲动问题。文学创作始于主体的创作冲动。中国文论把创作冲动的产生看作是外物对创作主体感召刺激的结果。古代文论认为:主体心灵与客观外物相遇,因景生情,触物起兴,是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钟嵘继承这一观点,《诗品序》开篇就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客观外物的变化感召刺激着创作主体,于是主体也将思想情感融入客观外物,这种双向的信息反馈、情感交流活动中,创作冲动遂得以产生。钟嵘把自然景物、社会事件、人世间悲欢离合、穷达荣辱的社会生活,也看作是创作冲动产生根源的观点,这是他的创见,也是他对“物感说”的重要发展。
(2)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问题。他认为诗歌要引起人们的审美体现,即“滋味”,就必须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做到形象生动和情感真切,还须综合运用赋比兴手法,才能处理好形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隐显得宜、和谐相生。而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言,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又是在“风骨”和“丹采”的结合中显现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与饱满深厚的情感,须用华美的词藻表现出来,才能形成爽朗刚健的艺术风格。也就是有“滋味”的诗歌。他把先秦以来处于萌芽状态的“滋味说”,发展成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重要原则。  
(3)自然创作论问题。钟嵘在序中提出了他的自然创作论。他认为:永明体的“四声八病”不符合创作原则,从而损害了诗歌的自然之美。古诗用于演唱,故须讲究声律,而到诗歌已独立,也就不必如此了。诗歌创作只要符合自然声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就行了。争相用典、东拼西凑的风气,使得诗歌创作“殆同书抄”。他强烈反对声病和用典,是针对当时诗坛的矫揉造作的风气而发的,有其积极的意义,但齐梁时的声律论促进了人们对声律美的探索和追求,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有其积极的意义,钟嵘对此认识不足,其批评有片面性。

第4题:

《诗品》和《文心雕龙》的作者分别是()。

  • A、曹丕和陆机
  • B、钟嵘和刘勰
  • C、钟嵘和曹丕
  • D、陆机和刘勰

正确答案:B

第5题:

《文赋》是()的著作。

  • A、陆机
  • B、钟嵘
  • C、刘勰
  • D、曹丕

正确答案:A

第6题:

(钟嵘的)“滋味”说


正确答案: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作为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对后代诗歌追求文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7题: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


正确答案:直寻

第8题:

钟嵘《诗品》关于感情论的论述。


正确答案: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在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方面,《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
比如他赞扬《古诗》“多哀怨”,说李陵的诗“文多凄怆,怨者之流”。他认为五言诗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曹植,其特点即是“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王粲之诗“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也是具有怨情的。左思的“风力”很重要的表现便是“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刘琨之“仗清刚之气”,也是与他“善为凄庚之词”、“多怨恨之词”分不开的。如果我们结合这些诗人创作来考察一下钟嵘所提倡的“怨”的具体内容,就可以看出:它或是反映了对门阀世族等级制度的不满,如左思《咏史》所写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或是对经济凋弊的感慨,对人民所受灾难的同情,如王粲《七哀诗》中写的那样,“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悟彼下泉人,唱然伤心肝”。或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的黑暗,使有志之士的进步政治抱负不得实现,胸中充满了郁郁愤懑。比如刘瑶《重赠卢湛》中的“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以及《扶风歌》中所写的“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这样一些深深的感慨与不平。钟嵘所强调的这种“怨”,突破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束缚,继承和发扬了“诗可以怨”的文学思想传统。

第9题:

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的诗歌的?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 钟嵘称曹植诗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词采丰富赡丽又典雅流畅,注意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多用双声叠韵,讲究起调等等。可以说,曹植诗所有的抒情性与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适当举例分析说明)

第10题:

试论钟嵘的“直寻”说。


正确答案: “直寻”说是钟嵘的诗歌创作理论。
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灵妙,即禅家所谓‘现量’也。”意即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而是即景会心的产物,即直觉的产物。首先,“直寻”说是在“吟咏情性”诗歌本质观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诗歌不同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这些实用文体“应资博古”“宜穷往烈”,而“吟咏情性”的诗歌不贵用事。故“直寻”说的含义首先是不贵用事,这也是针对当时诗歌“殆同书抄”的不良文风而言的。
其次,“直寻”说包含着对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的认识。钟嵘所谓“即目”“所见”就是即目会心的意思,评阮籍诗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就包含着对形象性的深刻认识,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突出,同时形象又含有无穷的意味。说玄言诗“淡乎寡味”也是说玄言诗缺乏形象。
再次,“直寻”说,包含有钟嵘对自然美的追求。认为诗歌过分讲究用事,就缺乏“自然英旨”,评颜延之的诗引用汤惠休的话“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另外钟嵘反对过分讲究声律,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真美”即“自然英旨”的意思。钟嵘的“直寻”说和他的诗歌本质观“吟咏情性”以及诗歌审美观“滋味”说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