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题目
问答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

第2题: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如何?怎样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胡适(1891-1963)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期间参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1922年5月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1月与陈西滢等主办《现代评论》周刊,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1931年又与傅斯年等人阳办了《独立评论》。
胡适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贡献应给予肯定。正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他提倡写白话文、白话诗、演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给予很高评价的:“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鲁迅也曾著文大加赞许说:“要恢复更多年元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可是,在世界观方面,胡适始终抱住他那实用主义哲学不放。在“五四”时期那班“新人物”里,胡适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右翼代表出现的。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报纸上宣传杜威实用主义。尢其是在他掌握了《每周评论》的编辑权以后,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完全改造成为一个贩卖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企图阴绕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所主办的《努力周刊》和《现代评论》,更是公开的、直接地反对马列主义和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阴碍历史前进的作用。

第3题: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不包括(  )

A.办学堂
B.办学会
C.办报刊
D.办近代学制

答案:D
解析: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包括办学堂、办学会、办报刊。

第4题:

子右任是一个怎样的报人?他办过哪些报刊?


正确答案: 千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笔名骚心、大风、神州旧主等,陕西三原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报刊活动家。青年中举,1904年因所著诗集中有革命词句而被陕督通缉,逃到上海。1906年赴日本筹款办报,得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1907年4月在上海与杨毓麟、邵力子等创办了《神州日报》,于右任为社长。这是一份日出三大张的现代化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饿办的第一份大型报纸。它在“有闻必录”口号的掩饰下,详细报道了各地举行武装起义的消息,抨击清政府黑腐败和鱼肉百姓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活动,很受读者欢迎。创刊180天后,报馆失火,于右任无力恢复,报纸由别人接办。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又在浙江资本家沈漫云等人的资助下创办了《民呼日报》,于右任仍当社长。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不遗余力地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大造“官逼民反”的舆论,向读者灌输清朝气数已尽、应该改朝换代的思想,因此遭到清政府的忌恨,便指使陕甘总督向上海租界当局诬告该报侵吞救灾公款。租界当局将于右任拘留审讯一个多月,虽然“查无实据”,仍然无理判决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民呼日报》被迫停刊,前后仅出版了92天。
但是,于右任并未屈服。就在《民呼日报》停刊两个月以后,即1909年10月3日,他又在租界里办了《民吁日报》。于右任不便出面,便由范鸿仙任社长,景耀月任总编辑。报名定为“民吁”,有多层含义:一是不让“呼",“吁”(长吁短叹)总可以吧;二是“呼”字去掉两点,表示被挖掉两只眼睛,是对清政府黑暗统治的抗议;三是“吁”字由“于”、“口”组成,表示于右任虽然被逐出租界,但他的口仍在说话。该报创刊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趁着日俄战争的胜利占领我国的辽东半岛,加紧对东三省的侵略。该报便以反日救亡为重点,大力宣传抵制日货,揭露日本的侵略阴谋,并且着重报道了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的事件,称颂安是名垂千古的“血性男儿”。日本政府恼羞成怒,命令其驻沪领事馆勾结租界当局以“有碍中日邦交”的罪名查封《民吁日报》。该报从创刊到11月19日被封,只存在了48天。于右任并不气馁,又于1901年10月11日创办了《民立报》。报名仍用“民”字打头,表示与“民呼刀、“民吁”两报的血缘关系。人们遂称这三个连续出版的报纸为“竖三民报”。《民立报》实力雄厚,由于右任任社长,范鸿仙、景耀月、宋教仁、邵力子、章士钊、叶楚伧、张季鸾、陈其美等革命派的著名宣传家任编辑记者。该报在辛亥革命前集中火力揭穿清政府的立宪骗局,报道各地武装起义的斗争,并且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门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因而深受读者欢迎。1913年停刊。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相继担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讨袁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长等职,以直声闻名于世。1949年被蒋介石武装胁迫去台湾,1964年病逝。死前有诗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第5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第6题:

日常性班级活动有班级()、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正确答案:晨会与班会

第7题:

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报刊活动中心在日本。主要是留日学生在横滨、东京等地办起了一系列报刊,与香港、上海的革命报刊遥相呼应,大造革命舆论。这些报刊主要有:《开智录》半月刊,1899年创刊于横滨,由郑贯公(号自立)主编,撰述有冯懋龙(号自由)和冯斯栾(号自强),人称“三自”。这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倾向革命的报刊。随《清议报》印刷发行,曾刊登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卢梭的《民约论》译文等具有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出了十几期后不为保皇党所容,因而停刊。
《译书汇编》月刊,1900年12月创刊于东京,由江苏留日学生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以译载欧、美、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为主,曾译载过孟德斯鸩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斯塞的《代议政体》等文章,风行一时,1903年出至第11期停刊。
《国民报》月刊,1901年创刊于东京,由秦力山主编,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大倡革命排满学说”。曾刊登过《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和译载过《美国独立檄文》、《革命新论》等文章,向国内发行,只出了4期。以上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其特点是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并和改良派报刊有一定联系。
1903年后,留日学生大量增加,革命思憩日趋活跃。各省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开展各种活动,并以同乡会的名义。办报刊。其中主要的有:《湖北学生界》月刊,1903年1月创刊于东京,刘成禺主编;《浙江潮》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东京,孙翼中主编;《江苏》月刊,同年4月创刊于东市,秦毓鎏主编。这些留学生的刊物以刊登反清政论为主。它们的出版,推动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大量输入国内,对本*地区的革命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8题:

目前俄罗斯联邦的报刊所有制形式有()

A政党报刊

B官办报刊

C同仁报刊

D外资报刊

E商办报刊


A,B,C,E

第9题:

秋瑾办过什么报刊?


正确答案:秋瑾(1877~1907)笔名竞雄、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她28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别夫离子,自费到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共爱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4年在东京创办《白话》月刊,用以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任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回国,筹划长江流域和浙江会党起义。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糯》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目的在于发动妇女参加反清革命斗争。该报只出了两期,绝大部分文章由秋瑾撰写。她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痛斥清政府腐败堕落、丧权辱国的罪行.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纲常和买卖婚姻,提倡女权,号召妇女既作争取解放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士,在妇女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可惜不久秋瑾在准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中国女报》遂停刊。

第10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