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题目
问答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邹韬奋办过哪些报刊和出版社?为什么说他是“人民的喉舌”?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于福建永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五·四”运动期间参加过《上海学生联合丛刊》的编辑工作。1922年,由黄炎培介绍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担任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同时编译《职业教育丛书》。
1925年,参加中华职业教育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创办并任该刊的撰稿人。1926年10月起接任该刊主编,使该刊从单纯讲职业教育和青年修养转变为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生活》周刊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为此而发起了援助东北抗日将士的捐款运动。淞沪战争期间,增印了《上海血战抗日画报》,还办了“生活周刊伤兵医院”,积极支持淞沪杭战前线。《生活》成了全国著名的抗日救国刊物,销量增至15.5万多份,创当时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因国民党迫害,《生活》停刊,邹韬奋被迫流亡国外,先后赴英、法、美和苏联进行社会考察,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以力求民族解放,铲除封建残余和克服个人主义为三大目标,销量达20万份。可惜出版至16期即被国民党查封。1936年6月17日邹韬奋又在香港创办了《生活日报》,后迁往上海出版,改名《生活星期刊》。1936年11月22日,他与救国会的其他6名领袖一同补捕,成为轰动全国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获释,又在上海创办《抗日》三日刊。1938年7月赴汉口,担任《全民抗战》主编。该刊以宣传全面抗战和争取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发行量达30万份。1941年2月皖南事业变后再次出走香港,同年5月在香港复刊《大众生活》,并参与筹办《华商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在党的帮助下撤到苏北解放区。1944年7月24日病逝于上海。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是当之无愧的。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邹韬奋办报的基本思想。开始办报刊时,他强调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鹄的”,要“替民众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他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以后,办报思想从同情人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把为民众服务同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起来,强调报刊要反映“爱国爱民族的同胞的民意”,要为造就民族解放的英勇斗士而努力。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准则,保持着崇高的报格。韬奋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创办和主编的报刊不随风倒,不媚世俗,更不投靠国民党政府,而“永远立于人民大众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曾派人拉拢韬奋,后又加以威胁。韬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敢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第一线,“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讲国民党反动不敢讲的话,讲《新华日报》不便讲的话”。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对读者极端负责任。韬奋办报刊历来主张“不以赢利为目的”尽量低销售价,使读者买得起。就连登载广告,“也和言论新闻一样,是要向读者负责的”。真诚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为读者“服务精神”,并身体力行。如《生活》周刊就开展了为读者代购书报、代购物品、找律师、请医生等服务工作。依靠人民大众办报,和读者保持紧密的联系。邹韬奋认为,中国大众是报刊的父母,新闻记者不过是受父母委托的“保姆”。因此他非常重视读者来信,在报刊上开辟《信箱》专栏,每年都收到数万封读者来信。读者在信中要求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他总是用“全副精神答复”。通过与读者的通信联系,他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疾苦,因而增强了报刊言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所以,邹韬奋把读者来信称为“本刊真正的维他命”,“写作思想的源泉”。

第2题:

秋瑾办过什么报刊?


正确答案:秋瑾(1877~1907)笔名竞雄、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她28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别夫离子,自费到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共爱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1904年在东京创办《白话》月刊,用以鼓吹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等。1905年加入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兼任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回国,筹划长江流域和浙江会党起义。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糯》月刊,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目的在于发动妇女参加反清革命斗争。该报只出了两期,绝大部分文章由秋瑾撰写。她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痛斥清政府腐败堕落、丧权辱国的罪行.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纲常和买卖婚姻,提倡女权,号召妇女既作争取解放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士,在妇女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可惜不久秋瑾在准备武装起义的过程中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中国女报》遂停刊。

第3题:

维新运动中,康有为等人办的报刊是()

A.《申报》

B.《中外纪闻》

C.《万国公报》

D.《澳门新闻纸》


参考答案:B

第4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

第5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第6题:

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报刊活动中心在日本。主要是留日学生在横滨、东京等地办起了一系列报刊,与香港、上海的革命报刊遥相呼应,大造革命舆论。这些报刊主要有:《开智录》半月刊,1899年创刊于横滨,由郑贯公(号自立)主编,撰述有冯懋龙(号自由)和冯斯栾(号自强),人称“三自”。这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倾向革命的报刊。随《清议报》印刷发行,曾刊登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卢梭的《民约论》译文等具有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出了十几期后不为保皇党所容,因而停刊。
《译书汇编》月刊,1900年12月创刊于东京,由江苏留日学生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以译载欧、美、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为主,曾译载过孟德斯鸩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斯塞的《代议政体》等文章,风行一时,1903年出至第11期停刊。
《国民报》月刊,1901年创刊于东京,由秦力山主编,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大倡革命排满学说”。曾刊登过《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和译载过《美国独立檄文》、《革命新论》等文章,向国内发行,只出了4期。以上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其特点是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并和改良派报刊有一定联系。
1903年后,留日学生大量增加,革命思憩日趋活跃。各省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开展各种活动,并以同乡会的名义。办报刊。其中主要的有:《湖北学生界》月刊,1903年1月创刊于东京,刘成禺主编;《浙江潮》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东京,孙翼中主编;《江苏》月刊,同年4月创刊于东市,秦毓鎏主编。这些留学生的刊物以刊登反清政论为主。它们的出版,推动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大量输入国内,对本*地区的革命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7题:

子右任是一个怎样的报人?他办过哪些报刊?


正确答案: 千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笔名骚心、大风、神州旧主等,陕西三原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报刊活动家。青年中举,1904年因所著诗集中有革命词句而被陕督通缉,逃到上海。1906年赴日本筹款办报,得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于1907年4月在上海与杨毓麟、邵力子等创办了《神州日报》,于右任为社长。这是一份日出三大张的现代化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饿办的第一份大型报纸。它在“有闻必录”口号的掩饰下,详细报道了各地举行武装起义的消息,抨击清政府黑腐败和鱼肉百姓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活动,很受读者欢迎。创刊180天后,报馆失火,于右任无力恢复,报纸由别人接办。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又在浙江资本家沈漫云等人的资助下创办了《民呼日报》,于右任仍当社长。该报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不遗余力地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大造“官逼民反”的舆论,向读者灌输清朝气数已尽、应该改朝换代的思想,因此遭到清政府的忌恨,便指使陕甘总督向上海租界当局诬告该报侵吞救灾公款。租界当局将于右任拘留审讯一个多月,虽然“查无实据”,仍然无理判决将于右任驱逐出租界。《民呼日报》被迫停刊,前后仅出版了92天。
但是,于右任并未屈服。就在《民呼日报》停刊两个月以后,即1909年10月3日,他又在租界里办了《民吁日报》。于右任不便出面,便由范鸿仙任社长,景耀月任总编辑。报名定为“民吁”,有多层含义:一是不让“呼",“吁”(长吁短叹)总可以吧;二是“呼”字去掉两点,表示被挖掉两只眼睛,是对清政府黑暗统治的抗议;三是“吁”字由“于”、“口”组成,表示于右任虽然被逐出租界,但他的口仍在说话。该报创刊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趁着日俄战争的胜利占领我国的辽东半岛,加紧对东三省的侵略。该报便以反日救亡为重点,大力宣传抵制日货,揭露日本的侵略阴谋,并且着重报道了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日本前首相伊滕博文的事件,称颂安是名垂千古的“血性男儿”。日本政府恼羞成怒,命令其驻沪领事馆勾结租界当局以“有碍中日邦交”的罪名查封《民吁日报》。该报从创刊到11月19日被封,只存在了48天。于右任并不气馁,又于1901年10月11日创办了《民立报》。报名仍用“民”字打头,表示与“民呼刀、“民吁”两报的血缘关系。人们遂称这三个连续出版的报纸为“竖三民报”。《民立报》实力雄厚,由于右任任社长,范鸿仙、景耀月、宋教仁、邵力子、章士钊、叶楚伧、张季鸾、陈其美等革命派的著名宣传家任编辑记者。该报在辛亥革命前集中火力揭穿清政府的立宪骗局,报道各地武装起义的斗争,并且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门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因而深受读者欢迎。1913年停刊。
辛亥革命后,于右任相继担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讨袁靖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院长等职,以直声闻名于世。1949年被蒋介石武装胁迫去台湾,1964年病逝。死前有诗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表达了他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第8题:

维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强学报》

D.《国闻报》


正确答案:A

第9题:

红军在长征途中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大约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仍坚持出版屯一些油印报刊及其它宣传品。
《红星报》在长征中已经代替了《红色中华》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宣传机关。编辑部随中央军委行军,仅有的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每期油印七八百份发至连队。不管是在瑞金还是在长征路上,《红星报》都很重视依靠全党全军办报。它的编辑部平常只有三五人,却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有部队的各级领导,也有战士。它的社论及许多评论文章,大部分由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和各方面的负责同志撰写。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陈云、彭德怀、聂荣臻、洛甫等都曾为《红星报》写过社论和文章。由于《红星报》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因此该报很注意大众化、通俗化,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被称为“革命的喇叭”。
此外,还有红三军团的《战士报》;红一军团的《战士》及《战士快报》;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的《前进》;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红炉》和《红炉副刊》;红二方面军的《前进》和《战丰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政治部的《不胜不休》等等。这些报刊都是油印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

第10题:

陈独秀办过哪些报刊?如何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原名乾生。安徽怀宁人。陈莉秀一生创办、主编或参加编辑的报刊先后有:《国民日日报》(1903年)、《安徽俗话报》(1904年)、《甲寅杂志》(1914年)、《新青年》(1915年)、《每周评论》(1918年),以及《无产者》、《火花》、《热潮》(均在1930年以后)等等。
考察陈独秀的办报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5年以前,这个时期他创办和主编了《国民日日报》及《安徽俗话报》。这些报刊政治观点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封建迷信颇为激烈。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参加了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反袁。这一阶段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体系。在办报业务方面,陈独秀很注意内容新鲜、语言通俗、图文通俗、图文并茂。因此,他办的报刊很受读者欢迎。
第二个阶段,即“五四”运动前后,这是陈独秀办报活动中最光辉的一页。这个阶段他主要创办和主编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如果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那么陈独秀就是这面旗帜的擎旗人。这主要体现在:一、他制定了《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的办刊方针,即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虽然他曾规定《新青年》“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随着“五四”运动暴风骤雨的来临,他自己又打破了不议时政的规矩,公开宣布改变刊物的方针,认为对国家民族亡问题不能“装聋作哑”。同时他还与李大钊另创一个专议时政的《每周评论》,以最积极、主动的资态,始终站在运动前列。1920年《新青年》改组为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后,陈独秀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拥护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拥护无产阶级专政。从此,刊物更注意宣传马克思主义。二、他团结和组织了大批的进步作者,并带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之中。李大钊、鲁迅、刘半农、钱同、胡适等等,就是当时《新青年》的积极撰稿人。三、他主张开展自由讨论,提出了“百家平等,不尚一尊”的办刊原则,并在自己办的《新青年》杂志里同时容纳不同意见。自由的思想争论,使读者增长了见识,分辨了是非。四、他勒奋写作,积极向国民传播新思想。据查,“五四”前后,他在《新青的》上发论文和杂文各50多篇。
第三阶段,即1927年以后。先是他控制的报刊宣传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了革命的失败。21929年他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开除出党以后又办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直至1932年10月15日被国民党逮捕。这个阶段,陈独秀在政治上走向没落,他办的报刊也没有多大影响。纵观陈独秀一生的办报活动,应当是功大于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