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办过哪些报刊?

题目
问答题
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内外办过哪些报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了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等报刊,以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正确答案:《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

第2题:

留日学生办过哪些革命报刊?这些报刊起到过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兴中会时期,革命派的另一个报刊活动中心在日本。主要是留日学生在横滨、东京等地办起了一系列报刊,与香港、上海的革命报刊遥相呼应,大造革命舆论。这些报刊主要有:《开智录》半月刊,1899年创刊于横滨,由郑贯公(号自立)主编,撰述有冯懋龙(号自由)和冯斯栾(号自强),人称“三自”。这是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倾向革命的报刊。随《清议报》印刷发行,曾刊登过《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卢梭的《民约论》译文等具有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出了十几期后不为保皇党所容,因而停刊。
《译书汇编》月刊,1900年12月创刊于东京,由江苏留日学生戢元丞、杨廷栋、杨荫杭、雷奋主持,以译载欧、美、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方面的著作为主,曾译载过孟德斯鸩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斯塞的《代议政体》等文章,风行一时,1903年出至第11期停刊。
《国民报》月刊,1901年创刊于东京,由秦力山主编,以刊登政论文章为主,“大倡革命排满学说”。曾刊登过《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和译载过《美国独立檄文》、《革命新论》等文章,向国内发行,只出了4期。以上是早期的留日学生报刊。其特点是以译载西方名著为主,并和改良派报刊有一定联系。
1903年后,留日学生大量增加,革命思憩日趋活跃。各省留日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开展各种活动,并以同乡会的名义。办报刊。其中主要的有:《湖北学生界》月刊,1903年1月创刊于东京,刘成禺主编;《浙江潮》月刊,1903年2月创刊于东京,孙翼中主编;《江苏》月刊,同年4月创刊于东市,秦毓鎏主编。这些留学生的刊物以刊登反清政论为主。它们的出版,推动了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同时由于大量输入国内,对本*地区的革命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3题:

戊戌政变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

A.《清议报》

B.《新民丛报》

C.《民报》

D.《大同日报》


正确答案:A

第4题:

红军在长征途中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大约一年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仍坚持出版屯一些油印报刊及其它宣传品。
《红星报》在长征中已经代替了《红色中华》作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宣传机关。编辑部随中央军委行军,仅有的两条扁担挑着4个铁皮箱子,每期油印七八百份发至连队。不管是在瑞金还是在长征路上,《红星报》都很重视依靠全党全军办报。它的编辑部平常只有三五人,却拥有一支500多人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有部队的各级领导,也有战士。它的社论及许多评论文章,大部分由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和各方面的负责同志撰写。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陈云、彭德怀、聂荣臻、洛甫等都曾为《红星报》写过社论和文章。由于《红星报》的宣传对象绝大部分是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因此该报很注意大众化、通俗化,文章短小精悍,版面图文并茂,文字通俗易懂,深受红军战士和广大群众的喜爱,被称为“革命的喇叭”。
此外,还有红三军团的《战士报》;红一军团的《战士》及《战士快报》;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的《前进》;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红炉》和《红炉副刊》;红二方面军的《前进》和《战丰报》;红四方面军红九军政治部的《不胜不休》等等。这些报刊都是油印的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伟大的长征。

第5题: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办过哪些中文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商人来华经商。为了推销洋货,对中国人民进行经济掠夺,他们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办起了一些中文报纸,供中国人阅读。这些报纸主要有:
《中外新报》,1885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孖刺报》的中文版,也是第一家中文日报.编务由中国一人黄平甫、伍廷芳等人主持。
《华字日报》,1864年创刊于香港。它是英文报《德臣盥》的中文版,编务由中国人陈蔼亭主持。
《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它是上海出版的第一家中文El报,由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聘请美英传教士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人先后担任主编。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4人合资创办,产权后来归美查一人所有,先后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人担任主笔。
《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由字林洋行创办,聘请中国人蔡尔康等担任主编。
《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丹福士创办,1898年后由美国人福开森接办,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聘请中国人汪汉溪为总经理。在汪的悉心经营下.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时报》,1886年创刊于天津,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主编。
《顺天时报》,1901~创刊于北京.是受13本外务省控制的一家报纸,先后由中岛真雄、龟井陆良等人主持。
此外,法、德、俄、英、美、日等国的商人、文人还在福州、汉口、沈阳、烟台、大连、厦门、哈尔滨、广州等地,相继办起了一批中文报纸。
在这些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报纸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申报》。该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创刊伊始,即以崭新的姿态同《上海新报》竞争,抢走了《上海新报》的大部分订户。半午后,《上海新报》被迫停刊,《申报》遂独霸上海报坛。10年后《字林沪报》、《新闻报》相继创刊,才打破了这种局面。
《申报》所以能够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主要是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第一,它不象《上海新报》那样聘请外国人担任主笔,而是聘请熟中国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的中国人担任主笔,第二,降低售价,每份价格只相当于《上海新报》的1/4;第三,在中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把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4个报纸的基本要素筘合起来,把言论激在首位,同时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尤其注意报道那些重大的政治新闻和呵惊、可喜、可愕”的社会新闻;第四,大力做好发行工作,在上海设了20多个代销点在苏州、杭州、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代销机构;第五,广泛聘请通讯员和特约记者,扩大报道面,第六,不惜工本首先采用电讯、电话等先进工具传送捎息,并派出记者赴外国采访新闻;第七,附出各种增刊,扩大读者群。这些改革,为发展我国的一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
1889年,美查回国,《申报》又吸收了中国股东的美查兄弟公司经营,1913年,完全由中国人史量才接办,变成了中国人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受日伪控制,战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变成了一张反动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停刊。
《中摄》出版时间达77年,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经历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多事之秋,对各个时期的重夫事件都有详尽的报道,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宝贵的资料库。

第6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过哪些教会报刊?其中历时最久、影晌最大的是什么报?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传教士大量涌进中国。他们的办报活动再也不象鸦片战争以前那样受到清政府的限制了,因此教会报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到1890年,教会报刊已发展到76种。其中重要的教会报刊有:1853年在香港越刊的《遐迩贯珍》,1857年在上海剑刊的《六合从谈》,1868年在上海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1878年在上海创刊的《益闻录》等。在这些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开始为周刊,1868年9月5日创刊于上海,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缴1883年到1888年因经费困难停办,1889年复刊后改为月刊,成为英美传教±的组织“广学会”的机关报,一直办到1907年7月才停刊,先后出版40年。
《万国公报》名义上是个教会刊物,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它的发行网遍及清王朝的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发行量达到过40000多份,在当时的外报中首届一指。它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竭力为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辩护,称赞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机关为中国人民“造福”,鼓吹用西方人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的思想,50年后“地则犹是中国之地,而民则已为特出之民矣”。
第二,大力介绍“西学”。《中国教会新报》的封面上印有“万事知为先”五个字,表示它对传播知识的重视。改名《万国公报》后,更是迎合正在探索救国之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宣布该刊是一种介绍“泰西各国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第三,鼓吹中国“变法”。19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万国公报》投共所好,也开展了如何在中国实行变法、推行“新政”的讨论,发表了许多传教士的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写的《新政策》。他在文章中建议推行新改而由西人担任皇帝顾问,建议组建新军而由西人担任参谋长,建议设立海关而由西人担任总督,建议创办国家日报而由西人担任总编辑,等等。其目的是使中国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万国公报》在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万国公报》。

第7题: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出版过哪些进步报刊?


正确答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在这里出版了许多进步报刊。它们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全国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报刊主要有:
一、《华商报》。1941年创刊,1942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复刊后的《华商报》,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报纸。董事长是香港爱国人士邓文钊,总编辑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刘思慕,总经理是民盟负责人萨空了,共产党的负责人是章汉夫。先后参加社论委员会的还有许涤新、陈此生、廖沫少、夏衍、乔冠华、张铁生、彭彰风、杨奇、高天等人。该报群英会萃,阵容强大,是当时在香港和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家进步报刊。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停刊,工作人员撤到广州筹办《南方日报》。
二、《解众》周刊。它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创刊汉口,1947年1月在香港复刊。此利用各种伪装封面出版后运到国统区发行,1949年10月停刊。
三、《正报》。1945年11月13日创刊,中共广东省委主办,是战后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公开出版的第一家小型报纸,杨奇任社长兼总编辑。
四、《人民报》。1946年3月1日在香港创刊,由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办,社长李伯球,总编黄药眠。同年4月迁至广州出版,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的机关报,同年8月停刊。
五、《光明报》(半月刊)。1947年1月在香港出版。它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刊物。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创办的进步报刊还有《大众报》、《文汇报》、《世界展望》、《远东通讯》等。

第8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

A.《万国公报》
B.《中外纪闻》
C.《时务报》
D.《清议报》
E.《新民丛报》

答案:D,E
解析:

第9题:

抗战时期党在解放区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新闻事业晚是欣欣向荣。延安成了当时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在这段时间里,党在解放区办了以下几家重要的报刊:
一、《新中华报》。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华》报。1935年11月25日,原来在瑞金出版的《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鉴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势,将《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政府的机关报,迁至延安出版。1939年2月7日,正式改组成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由向仲华、李初黎等主编。
二、《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是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由张闻天主持。该刊除宣传党在抗日时期的方针政策外,侧生于发表理论文章。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首先在《解放》周刊发表的。
三、《共产党人》杂志。1939年10月20日在延安创刊。这是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为它写了发刊词,指出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提出来的。
四、《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当时,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为了集中人力财力办好一份主要的报纸,党中央决定将《解放》停刊,合并《新中国报》与新华社办的《今日新闻》,出版《解放日报》。由博古、廖承志相继任社长,杨松、陆定一等相继任总编辑,1947年3月27日停刊。它是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影响最大、贡献最大的党报。
此外,在陕甘宁边区还办了一批工、农、兵、青、妇和文化团体的报刊,如《中国工人》、《中国文化》、《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边区群众》等。各个抗日根据地也纷纷办起了各种报刊。据统计,仅华北、华中两个地区的抗日根据地,在1939年以前就有700余种小型报刊。

第10题:

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办过哪些重要报刊?


正确答案: 从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是维新运动的高潮,也是改良派办报活动的高潮。他们在全国各地办起了数十家报刊。在这些报刊中,重要的有以下几家。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它是改良派在维新运动中最重要的机关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总撰述,而筹备工作则是在康有为的策划下,由维新派官员黄遵宪主持的。参加编撰工作还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等人,章太炎、王国维也曾一度参加。《时务报》是旬刊,采用书册式,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而尤其重视政论。梁启超以《时务报》为论坛,在该报上发表了60篇政论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变法通议》一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他写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是阐述维新派办报思想的代表作。《时务报》因刊登梁启超的文章而一纸风行,最高发行量达17000多册,在爱国知识分子中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可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梁启超亦因《时务报》的广泛发行而名噪一时,以至“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1897年10月,由子张之洞的干涉,梁启超愤而离去,《时务报》遂为汪康年劫夺.言论日趋保守。1898年8月改名《昌言报》,戊戌政变后停刊。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康有为亲自领导了该报的筹备工作,澳门巨商何廷光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任经理,徐勤、何树龄等人为撰述。初为五日刊,后改旬刊,再改半月刊,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大力宣传维新派的主张。因其在澳门出版,言论更为大胆。戊戌改变后幸存下来,坚持出版至1901年1月停刊,共出133期。
《湘学报》和《湘报》,是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报》(旬刊),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由唐才常主编,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宣传。后来,由于旬刊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湖南维新运动的需要,唐才常等人又于1898年3月7日创办日刊《湘报》,言论比《湘学报》更尖锐,文字也更通俗,免费送阅,并在通衢要道张贴,故影响比《湘学报》更大。
《国闻报》,1897月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宣传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由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编。该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而更加侧重于后者。因此,该报以重金聘请翻译人员从事外国报纸和书刊的翻译工作。同年12月,又增出《国闻汇编》以刊登一些较长的理论文章。严复翻译的
《天演论》就发表在《国闻汇编》上。《天演论》是赫胥黎的著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为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提供了理论依据。百日维新期间,《国闻报》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戊戌政变时,又对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情况作了报道,为我国近代史留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