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题目
问答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南冲突的大背景下,南斯拉夫开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1950年起开始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苏联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也开始了改革的探索。以196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1968年,匈牙利推行新经济管理体制,民主德国1964年开始实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也于同年达到高潮,捷克斯洛伐克则出现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这一时期,南斯拉夫把“工人自治”推进到了“社会自治”阶段,罗马尼亚也于1965年开始加入到了改革的行列,保加利亚从197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体制,随后波兰也开始实行新体制战略。70年代以后,虽然一些国家仍没有停止探索,但总体而言,改革的势头再次受到扼制。
②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重新开启了苏联改革的闸门。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相继复兴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除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加入了改革的行列。1988年以后,东欧国家的政局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互作用和巨大冲击下,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剧变相伴随的改革也开始失去其原本的含义,体制改革演变成了制度转轨。
(2)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局限性
①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所在国的矛盾;
b.改革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
c.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d.改革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e.改革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的探索,而理论探索反过来又推动着改革实践的深化。
②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
a.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b.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c.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改革也是如此;
d.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评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教育。


答案:
解析: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 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可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运动相比,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宗教"的改革,而是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相比,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者涉及社会各阶层,故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积极方面: (1) 出现了公立的学制和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思想与法令; (2) 各级学校(尤其是平民小学)有了较 大发展; (3) 中等学校开始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办学, 班级授课制产生; (4) 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查考核及师资培养的萌芽; (5) 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文字基本定型,对普及初等教育有重要意义。 消极方面: (1) 在新、旧教的学校中宗教仍占据重要 地位; (2) 新、旧教均接受了古典文化,要求宗教信仰与人文学科结合; (3) 近代双轨学制初现端倪。

第2题:

简评淸代的耗羡归公改革。


答案:
解析:
提解火耗、增设养廉是雍正年间一项重大的财政及官俸制度改革。乾隆初年,又有所谓提解火耗几近加赋的舆论,朝廷又有是否提解火耗的讨论,乾隆以“率由旧聿”作结,就成为了有清一代的定制。考生回答时应从它的定义、原因、背景、实行、评价入手回答,力求全面。

第3题:

简评1935年法币改革。


参考答案:

历史背景:白银风潮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操纵白银市场,刺激银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用高价在国外购买白银。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仅1934年7月至10月,便外流2亿元以上。白银的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的财政金融和国民经济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引发了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
内容: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实行法币改革。主要内容是:(1)统一货币发行权,宣布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国、中央、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其它银行不再享有发行权,其正在流通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及流通。(2)规定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均用法币,不再行使现金;凡银钱行号、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生银等类者,应即兑换法币使用。(3)废除银本位制,全部白银归国有以充法币准备金。‚如有故存隐匿,意图偷漏者,应准照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惩治‛。(4)规定法币不予兑现,但可在指定的金融机关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先与英镑稍后与美元实行固定汇价。实行外汇本位。法币1元=英镑1先令2便士半
评价:是一次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它虽然受历史条件决定,在英美两国直接操纵和支持下产生,但从根本上说,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一,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二,摧毁旧式封建钱庄,有利于现代资本主义银行发展。第三,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安定金融行市,有利于国内外贸易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第四,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的金融危机。但由于法币发行量没有限制,便为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开了方便之门。


第4题:

问答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正确答案:
(1)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南冲突的大背景下,南斯拉夫开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冲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1950年起开始自治社会主义的建设。苏联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也开始了改革的探索。以196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为标志,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1968年,匈牙利推行新经济管理体制,民主德国1964年开始实行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也于同年达到高潮,捷克斯洛伐克则出现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这一时期,南斯拉夫把“工人自治”推进到了“社会自治”阶段,罗马尼亚也于1965年开始加入到了改革的行列,保加利亚从1971年开始推行新经济体制,随后波兰也开始实行新体制战略。70年代以后,虽然一些国家仍没有停止探索,但总体而言,改革的势头再次受到扼制。
②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安德罗波夫继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重新开启了苏联改革的闸门。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改革相继复兴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除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加入了改革的行列。1988年以后,东欧国家的政局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互作用和巨大冲击下,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剧变相伴随的改革也开始失去其原本的含义,体制改革演变成了制度转轨。
(2)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局限性
①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成就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缓和了所在国的矛盾;
b.改革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神话,使人们认识到了改革旧体制的必要性;
c.改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d.改革促进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e.改革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理论的探索,而理论探索反过来又推动着改革实践的深化。
②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
a.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b.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c.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改革也是如此;
d.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简评汉武帝币制的改革汉武帝五铢钱币值改革。


正确答案: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6题: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三次高潮:
(1)第一次以40年代末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包括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2)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主要有苏联、东欧等国家,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都遭挫折。
(3)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根据,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四种模式:
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
③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
④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7题:

简评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正确答案: 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时期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1)改革在启动之初普遍准备不足。
(2)尽管各个国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改革普遍存在着不深入、不彻底的毛病。
(3)改革不全面、不配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及经济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不配套,政治体制以及其它改革也是如此。
(4)改革的理论探索明显不足,没能与改革的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第8题:

简评金圆券币制改革。


参考答案:

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浩大的军费开支,使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急剧上升。1946年,财政赤字达四万八千亿元,1947年财政赤字为二十七万亿元,其中光军费支出即近二十五万亿元。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滥发纸币。1948年夏秋之际,国内战争的态势发生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优势,并进入战略反攻,蒋介石的军事力量正处于崩溃之中,法币也走到绝境,面额五百万元的大钞已经问世,当时市场上买一只大饼要三万元,因此千元面额以下的钞票竟连乞丐都拒绝受赐,法币极度贬值,已到了无法维持的地步。
国民党政府经过一番策划,推出一项挽救措施,这就是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召开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由翁文灏、王云五提出的货币改革方案。当晚即由蒋介石以总统名义发布‚财政经济紧急令‛,作出全国广播,并公布‚金圆券发行法‛,主要内容为:金圆券每元法定含金0.22217厘,由中央银行发行,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金圆券一元折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劵三十万元。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外汇。凡私人持有者,限于9月30日前收兑成金圆券,违者没收。全国物价冻结在8月19日水平与此同时蒋介石派出经济督导员到各大城市监督金圆券的发行。当中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枢,由蒋经国为副督导,实际掌握上海的经济情况。金圆券的快速贬值及造成的恶性通胀,源自政府的财政及货币政策。国民党政府无视于财力的限制,继续维持战事。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胀。
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受金圆券风暴影响最大的,是城市内的小资产阶级。他们没有大资本家的财力和资源去保护自己仅有的财产,亦不如乡间农民或无产阶级的无产可贬;在金圆券发行初期或被迫、或出于信任政府,将累积所得的财产换成金圆券。在恶性通胀中所承受的损失最大,部分人因而变成一无所有。国民党政府虽然因金圆券发行,搜得民间的数亿美元金银外汇;却失去了国内本来最应倾向他们的阶层:城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1948年中,国民党在军事上已节节失利。金圆券风暴令国民党在半壁江山内仅余的民心、士气亦丧失殆尽。是造成整个国民党政权迅速在大陆崩溃的原因之一。


第9题:

简评日本行政组织改革。


正确答案:(1)改革是以分权化、放松规制为重要内容。首先是政府向社会分权以缩减政府职能和机构;其次是中央向地方分权以减少中央对地方过多的干预。总之,它反映了现实发展对政府的需要。
(2)改革中强调民主参与和公开透明,赢得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3)改革能有效地防止机构膨胀。其公务员交流制度也颇有特色。

第10题:

问答题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比较突出的是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改革被苏联镇压?

正确答案: ①匈牙利改革。
②捷克斯洛伐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