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的人综合检测考试题

如图所示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则:

(1)图甲中木块A重______N,图乙中小桶B重______N;

(2)将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如图丙所示,木块A受的浮力为______N;

(3)比较图乙、丁可知,木块排开水的重力为______N,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每小格为0.2N,由图甲中可知:木块A重力G=3N;
由图乙可知小桶B重力G=1.6N;
(2)根据物体漂浮的条件可知:木块A受到的浮力与木块的重力相同,即F=G=3N;
(3)由图丁可知小桶和排开的水的总重力为:G=4.6N,所以排开的水重G=G-G=4.6N-1.6N=3N;
则比较木块排开水的重力和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故答案为:(1)3;1.6;(2)3;(3)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韦聪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从图①②③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2)图⑤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N.

(3)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呢?请你在韦聪同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叙述你的做法和得到的结论.

做法:______;

结论:______.


(1)图①是测量物体的重力,图②显示,当把物体浸入水中时,示数在减小,图③进一步显示,物体排开的水越多,示数越小,表明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2)比较图①④可以看出,当物体完全浸没时它受到的浮力为4N-3N=1N,图⑤中与图④中物体排开了相同的水,因此浮力不再变小.示数减小那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杯底支持力的缘故;
(3)要想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就得改变液体的密度,可考虑向水中加相食盐,或换不同的液体来进行比较.探究的结果是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1)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2)1;
(3)在③或④图的基础上,向水中加入食盐(或换另一种密度不同的液体),读出水加盐(或换液体)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计算并比较浮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1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已知2H2O2=2H2O+O2↑ , 可以通过观察反映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FeCL3溶液,0.01%牛过氧

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 实验步骤: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0C,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 ,原因是


正确答案:

答案(1)①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产生的快慢。

【解析】该题要同时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⑴实验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溶液,放入37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③观察现象:3 支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⑵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释放最快的是加酶溶液的试管,其次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再次是加蒸馏水的试管,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⑶将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由于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因此释放O2最快的是加FeCl3溶液的试管。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填甲、乙、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正确答案:
    甲。


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它对生物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而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地区之一。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1)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2)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
(3)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实验中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什么__________
(2)作出的假设是什么__________
(3)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缺陷吗?如果有缺陷,你帮他修改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5)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说呢?简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2)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3)有,缺少对照实验。应再取一个花盆,种上相同的10粒大豆种子,等长成幼苗后,每天喷洒等量的清水。
(4)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5)不能用一粒种子,目的是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 z生物圈中的人综合检测试题 命题人:玉兰评卷人得分一、综合题每空? 分,共? 分1、第二十九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宁岳同学凭借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金奖*兴趣小组为验证该研究成果,制定了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如表所示实验的装置一样探究过程花盆花盆甲花盆乙花盆丙适量参加土壤浸出液 各植入10株一样的玉米幼苗每天滴加2mL含2.5%的维生素B1溶液 2mL含1.5%的维生素B1溶液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的生长状况请答复:1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2表格中的应填;应填3完善探究过程后,预期结果得出结论a、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花盆甲、丙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则实验结论是;b、如果实验结论与宁岳同学得出的研究成果不相符合,则实验结果是4维生素B1不只是对局部植物有作用,还能够预防和治疗人类的等疾病2、2013年6月中旬,我国神舟十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宫一号对接,三名宇航员将在天宫一号轨道舱生活一段时间,宇航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请结合如图人体局部生理活动示意图表示生理过程,、表示血液类型分析答复有关问题1航天食品中至少含有包括膳食纤维在的七种营养成分,通过过程进入A系统的物质中,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2完成图中过程的主要器官是3航天食品都是流质的,是为了防止固体食品颗粒在失重条件下进展呼吸道影响、过程,、过程是通过实现的4航天员突患肠炎,服用罗红霉素消炎,药物到达患处前,先经过心脏的侧填左右3、菠萝酸甜多汁,可口开胃,但一次食用多了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1长时间保存菠萝宜冷藏,因为低温可抑制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2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吗?利用与口腔黏膜相似的小肠粘膜开展探究时,取一块猪小肠黏膜均分为两半,分别放入A、B培养皿中,向A中滴加15毫升清水,向B中滴加等量新鲜菠萝汁,放在37恒温条件下,10分钟后观察,假设A中黏膜,B中黏膜出现破损,则说明新鲜菠萝汁会破坏黏膜,假设A、B中黏膜均完好,则说明新鲜菠萝汁黏膜3资料显示,新鲜菠萝汁中含有一种蛋白酶,会分解黏膜中的成分,从而使粘膜破损4在吃新鲜菠萝前人们常用盐水浸泡,以防止菠萝汁破坏口腔黏膜,请你就此提出一个探究问题:?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假假设现在买到一袋担忧掺有淀粉的劣质奶粉(从 包装上很难分辨),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帮助鉴别。取一支试管,参加2毫升奶粉溶解液。将试管震荡后,观察试管中容物颜色所发生的变化。假设试管中容物 ,说明奶粉中掺有淀粉。否则,奶粉中未掺有淀粉。5、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模拟实验,请答复:试管 馒头 参加的液体 搅拌与否 温度 时间 冷却加碘1号 碎屑 唾液2ml 搅拌 37 10 2滴2号 碎屑 清水2ml 搅拌 37 10 2滴3号 成块 唾液2ml 不搅拌 37 10 2滴1把馒头切碎是模拟口腔中的2参加碘液后,3支试管出现的现象是:1号,这个现象说明;2、3号,这个现象说明3把三支试管放人37度的温水中水浴是因为6、小敏同学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它进展了三种处理:.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号试管中充分搅拌;.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号试管中充分搅拌;.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号试管中不搅拌;(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_和_是对照实验。(2)假设将3支试管都放入37 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_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3)号和号试管都进展了充分搅拌这相当于口腔中_的作用。(4)以号试管和试管进展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_对馒头的消化作用。7、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 柴、米、油、盐与生物学知识严密相关。请答复以下问题:(1)柴指燃料,植物茎秆、煤炭、天然气等燃料燃烧后会释放大量的热能,这些能量(热能)最终来自于_。(2)米指粮食,大米是我们吃的主要粮食,大米中富含淀粉。我们可以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其实验原理是_。*同学由于偏食而患有脚气病,同时还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病症。患这种病主要是由于摄入的食物中缺乏_引起的。(3)油指食用油(脂肪),大豆、花生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大豆、花生中所含的脂肪主要储存在种子的_中。(4)盐除了指食盐(氯化钠)外,还包括含钙、铁、碘等元素的无机盐。无机盐对人体安康十分重要,人假设缺铁会患_。8、以下图是呼吸全过程图解,请据图答复:(1)过程A是指,是通过实现的。(2)过程B是指,它和过程D都是通过实现的,与B、D两过程气体交换相适应的构造特点是。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写出人体产生二氧化碳的表达式:。9、如以下图所示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解。请仔细观察、分析后,答复以下问题。(1)图中双实线表示的血管中流动的是_血,虚线表示的血管中流动的是_血。(2)人体遍布全身的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是由_和_构成的。血液不仅有运输作用,而且还具有_作用。(3)血液由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_;血液由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_。(4)观察心脏的构造,发现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_,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防止血液倒流的_,这种构造保证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5)*人不幸被重物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经过化验,他的血型是B型,可以给他输血的血型是_。10、观察肾单位构造示意图所示,答复以下问题1肾单位的构造包括图中的A、B、C、D、2图中标号为末端的液体与标号为的液体相比拟,前者不含A、尿素 B、水分 C、无机盐 D、葡萄糖3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有150升,是由于图中标号,即所起到的作用;而实际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这是由于图中标号,即所起到的作用A、肾小球 重吸收肾小管 滤过B、肾小囊 滤过肾小管 重新收C、肾小管 重新收肾小球 滤过D、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 重新收4假设在*病人的尿检单中,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和红细胞,则发生病变的构造在图中的标号为A、B、C、D、11、如图是尿的形成示意图,请据图答复:1图中构造G、H和图中的C构成一个肾单位2在尿的形成过程中要经过两个作用过程,即图中的A作用和C作用,通过A过程形成的液体B为,通过C过程形成的液体D为3与图中的G相连的小血管E为,F为4液体在A过程中,除了血液中的和大分子的以外,血浆中的一局部水分、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而在C过程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局部的水、全部的和局部无机盐被构造I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围在I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实验试剂及仪器:?
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
(2)实验记录?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
(3)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
解析:
(1)可能的原因是氯化亚铁溶液中的Fe2+被氧化,Fe3+与KSCN反应显红色,若实验中出现红色,说明有Fe3+,所以可能是这些同学的溶液已经发生了变质。
(2)可向此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由于高锰酸钾与Fe2+反应,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说明含有Fe3+。
(3)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②指导学生做好探究;③指导学生做好表达交流;④对学生的探究做好总结。


案例: 某版本教材中的“空气有哪些成分”片段:



【观察活动】
请你协助老师完成或观察老师演示下面的实验。
【实验2-1】
?



[结论]通过上面的实验现象,你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1)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实验中(Ⅱ)、(Ⅳ)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Ⅱ)________________;(Ⅳ)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产生(Ⅳ)的原因是:
(Ⅴ)________________。
(3)[实验2-1]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教科书片段的呈现方式体现了哪些化学教材设计理念?


答案:
解析:
(1)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稍过量,可以充分消耗氧气;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插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等瓶内气体完全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2)(Ⅱ)红磷燃烧,发出黄光,并冒出白烟;(Ⅳ)水从烧杯被吸进集气瓶,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Ⅴ)消耗的气体跟余下的气体体积比为1:4;
(3)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本教科书片段强化了实验教学,体现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和多样化的学生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解析:(1)该实验属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要保证实验成功,需要满足下列条件: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稍过量,可以充分消耗氧气;点燃红磷后要迅速插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等瓶内气体完全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2)(Ⅱ)中的现象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光,并冒出白烟;
(Ⅳ)在打开止水夹之后,由于集气瓶内外存在压强差,水会从烧杯被吸进集气瓶,由于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大约占21%,因此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Ⅴ)解释看到的现象,可知红磷燃烧消耗的气体跟余下的气体体积比为1:4;
(3)根据该实验得到的结论即: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4)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基本理念答题,该部分教材的设计主要是从实验的角度培养学生,并且结合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空气”,因此可以结合课程基本理念的第3、4、5点来答题,分别是:
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终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铁生锈的本质时,采用了课外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M→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其中M是指( )。

A.分析综合
B.提出猜想
C.实验设计
D.实验记录

答案:C
解析:
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创设指导→提出问题→实验设计→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交流与应用。


关于以“实验为基础”中实验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方法论
B、实验事实和实验结论
C、实验事实和实验主体
D、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验主体

答案:A
解析:


案例:
某版本化学教科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片段。
1.观察下列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填入表2—3。
实验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
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约绿豆大小)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2.根据上述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
问题:
(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属于高中__________模块的内容(填模块名称)。(2分)
(2)实验1、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1:(2分)
实验2:(2分)
实验3:(2分)
(3)根据实验l、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4分)
(4)在实验2中,观察到少量黑色物质的出现,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4分)
(5)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4分)


答案:
解析:
(1)化学必修1(2)实验1:钠表面光亮的银白色逐渐暗淡。实验2:钠首先熔化成球状,然后剧烈燃烧,发出黄色光,生成淡黄色固体。实验3:钠浮于水面上:和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金属钠熔化成小球;产生的气体使钠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碱性物质,因而溶液变红。(3)由钠容易切割体现了钠的硬度低;保存在煤油中、在空气中钠表面光亮的银白色逐渐暗淡、加热剧烈燃烧表明钠容易被空气氧化:与水可以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体现了强的还原性;加热和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球状体现了熔点低。


(5)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按如下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观察的重点;
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全面观察;
③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及时记录实验信息;
④引导学生客观观察,如实记录现象。

更多 “生物圈中的人综合检测考试题” 相关考题
考题 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材料:具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上述实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什么?()。正确答案:有影响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

考题 单选题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中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的目的是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O2B 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不需要去除CO2C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有无O2、培养液浓度等D 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正确答案:A解析:“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需要将葡萄糖溶液煮沸,目的是为了灭菌和去除溶液中的氧气,A正确。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人的空气应去除二氧化碳,是为了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产生干扰,B错误。有无氧气是实验中的自变量,而不是无关变量,C错误。因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应该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考题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正确答案:(1)该老师采用传统的秧田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该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2)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设计学生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中,该老师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让学生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请你根据图示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闭合电源开关,可观察到白磷( ),白磷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冷却到室温时,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 );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解析:(1)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4P+5O22P2O5;(2)上升一格;(3)氧气约占空气气体体积的1/5。

考题 材料: 在“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活动中,某教师拟参照下列各项给予学生评价: (1)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2)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3)能否按照试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的进行实验 (4)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6)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7)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8)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 问题: (1)结合材料,从评价内容的角度,分析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10分) (2)在实际教学中,评价应注意些什么 (10分) 答案:解析:(1)该探究活动中,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具体操作时,除了采用笔试外,还要重视采用实验操作、制作设计等任务表现性方式进行评价。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采用“档案夹”的目的是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考题 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查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答案:解析:(1)两种实验的设计类型与使用的被试数量: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间设计,被试为24人。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被试为12人。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到如下结论: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 (3)两种实验设计的比较:①比较而言,被试间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为当学生受到某种教学方法的教学之后,接受另外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第一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间设计更佳。

考题 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正确答案:B

考题 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方法步骤 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二)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正确答案:3、4、5

考题 实验探究:小明是一个勤劳而又善于动脑的中学生。夏天,在他倒垃圾的时候,多次发现在西瓜皮、吃剩的甜瓜皮上面苍蝇特别多,便认为:苍蝇喜欢吃瓜。于是想设计探究实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在小明的探究过程中: (1)你认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 (2)作出的假设可能是:() (3)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需要控制的变量是:() (4)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实验中应注意什么?正确答案:(1)苍蝇爱吃瓜吗?(2)如果有瓜和其他食物放在一起,苍蝇会去吃瓜。(3)瓜和其他食物进行对比。(4)要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实验中苍蝇的数量尽量多,实验的次数要尽可能地多。

考题 给你根系完好的水稻、番茄幼苗若干,新配制了含Ca2+、Mg2+、Si4+等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培养液,烧杯等必要的用具,现有一个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特点的实验,请完善下列实验:第一步:取两个容量相同的烧杯,分别加入(),并将健壮的水稻幼苗和番茄幼苗分别培养在两烧杯中,作好标记。正确答案:等量的完全培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