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吗?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答案倒是很明确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句中“恨”的意义是:怨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史记》中写到庄子的内容出自()篇章。

A.老子韩非列传

B.庄子列传

C.孔子世家

D.游侠列传


答案:A


司马光:《资治通鉴》

A.《汉书》:班超

B.老子:《论语》

C.《春秋》:自居易

D.司马迁:《史记》


正确答案:D
作家及其作品。《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A侧重口述史料收集

B具有史料考证意识

C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B


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名为()和(),合称为(),又因他被人尊称为老子,这部书也就有了《老子》一名。


正确答案:《道经》;《德经》;《道德经》


古人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大意为,一是树立德行,二是建立功业,三是著书立说,能让后人永远记住的,就是这三件事。文人“立功”不易,“立德”更难,符合一时的皇家道德,未必就是千秋大义,于是就只能在“立言”上做文章了。以至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业,是足以流传后世的不朽盛事。写文章如此了不起,自古至今,又有几个文人能做到“不朽”?在我心中,司马迁肯定算得上一位。作为臣子、文人,不阿谀逢迎,敢于直言,司马迁即便没有完成《史记》,在今天看来,都应该名标青史,因为他有德、有行!唯有“德”者所言才更可信、可贵,太史公让后人看到了文人的本分,何尝不是一大功劳。后人知道老子,是由于他写了《老子》,区区五千言,还不够填满当下一个版面,居然能够圈粉无数,影响深远。太史公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对后人了解老子,功不可没。司马迁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司马迁明确指出庄子、韩非子之学皆出自老子。笔者曾粗略统计,《庄子》一书引“老子曰”十五处,“老聃”、“老子”为一人,共出现五十余处,并借子路之口说出“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韩非子》一书中除《解老》、《喻老》篇,《存韩》、《说林上》等十七篇也涉及老子学说,有些地方直接提及“老聃”或“老子”。先秦诸子中,这两位算是老子学说最具代表性的“粉丝”了,从中可以看出,秦汉时,老聃就是老子,不但庄子、韩非子受到他的影响,就连圣人孔夫子也虚心地向老子请教过问题,这在《礼记》、《孔子家语》中也有记载,老子早于孔子,是毫无疑问的。司马迁还在《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讲:“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还有《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在西汉初期,从帝王之母到当朝丞相都是老子的追随者,到了汉桓帝刘志,发展到给老子盖庙,亲自前去祭祀。对此,后世某些文人视而不见,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包括近现代的梁启超、钱穆等名家,或不认可司马迁《史记》中老子的真实性,或不同意他就是《老子》一书的作者。起因之一是传记中有“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的记载;再就是司马迁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却没有写清“老子乃著《老子》”或“老子乃著《道德经》”;还有人提出,从老子一书中可见先秦各种思想的端倪,而《论语》、《孟子》却没有明确引用老子学说,因此断言老子生在孔子、庄子之后。这样定论,未免过于大胆,尤其是最后一条,更是想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孟子》没有引用《易经》,就认定《易经》出现在孟子之后,也不能因为韩愈、杜牧、苏轼、黄庭坚诗中都可见杜甫的影子,就把“诗圣”放到唐宋以后。更有好事者,将《老子》一书的文体及个别措辞上加以演义,以偏概全,岂不谬哉?《史记》一书中,“周太史儋”出现了四次,除了《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一文,其他篇章与“老子”没有丝毫瓜葛;在《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则再一次说明“老子”与“老莱子”不是同一个人。而“老子”一词,出现了三十余次,如《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引老子之说:“此夫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与今日所传《老子》(《道德经》)相同,也与《韩非子·解老第二十》所引相同。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引用《战国策》、《说苑》等其他典籍中的例子了。以此来看,《史记》中所说的老子,至少在司马迁心中就是《老子》一书的作者,这是千真万确的。作者如实反映了汉代初期,人们神话、完善老子的一个过程,“或曰……或曰”只是作者表述的手法而已。倘若以此坐实是司马迁心中没谱,作为他口是心非的依据,根本不用后世文人学者群起批判揭发,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当年就会被有司请去问责,看你还敢信口雌黄?随着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被科学测定出大约年代在公元前300年之前,也就是战国时期,历史上的相关争议逐渐得以烟消云散。一个忍辱负重也要完成史册的文人,他笔下的真实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老子》的作者,当然是老子!(原标题:《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吗)

苏轼是中国第一位提出“()”的先师。他敢于创新,追求自然之美,不拘于形的“枯木、竹石”的精神,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鼓励。

  • A、文人画
  • B、诗人风
  • C、诗入画
  • D、画融诗

正确答案:A


《垓下之围》一文最后“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指的是()

  • A、司马迁自称
  • B、《史记》点评者
  • C、《资治通鉴》的作者
  • D、《资治通鉴》的点评者

正确答案:A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其父亲称为()

  • A、家父
  • B、史官
  • C、太史公
  • D、老师

正确答案:C


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关于老子的记载。


正确答案:错误


司马迁在()中,充分肯定了商业的作用。

  • A、《史记·商君列传》
  • B、《史记·穰侯列传》
  • C、《史记·货殖列传》
  • D、《史记·儒林列传》

正确答案:C

更多 “《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吗?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答案倒是很明确” 相关考题
考题 太史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称。正确答案:正确

考题 填空题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正确答案:发愤著书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史记》中“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司马迁对()的描述。A、汉武帝B、司马相如C、太史公D、屈原正确答案:D

考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的“太史公曰”与今天的哪类新闻评论体裁类似()。A、短评B、专栏评论C、编者按语D、述评正确答案:C

考题 判断题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关于老子的记载。A 对B 错正确答案:对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正确答案:发愤著书

考题 司马迁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正确答案:正确

考题 司马迁,字(),()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百三十篇》、《太史公记》、《太史公书》,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正确答案:子长;西汉;黄帝;太初四年

考题 填空题老子的著作被后人奉为经典,名为()和(),合称为(),又因他被人尊称为老子,这部书也就有了《老子》一名。正确答案:《道经》,《德经》,《道德经》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生平的记录,留下了哪三大疑问?正确答案:一是老子是否姓李名耳字聃;二是老子生何地;三是老子任周守藏史问题。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