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题目

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正确答案: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大为增强;
(2)思维活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3)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步形成。

第2题:

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因素是()

A同伴关系

B教师的教育方式

C家庭教育方式

D儿童的自我意识


C

第3题:

小学生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A、知己式

B、隐含式

C、互惠式

D、团伙式


参考答案:D

第4题:

小组同伴式活动怎样影响小学生的个性?


正确答案: 1、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同龄的伙伴交往对儿童影响很大,很多好的习性可以从同伴身上习得,很多不好的个性也可以在同伴交往中改正。
2、小组同伴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的品质
3、小组同伴式的活动还可以培养公平竞争的意识,避免狭隘的嫉妒、虚荣等个性。
4、小组式的活动还可以提供优良个性的实践机会。
因此,组织小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心理训练形式。

第5题:

简述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正确答案: (1)家长的教养方式
(2)出生顺序
(3)社会技能
(4)姓名
(5)外表
(6)年龄
(7)性别
(8)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
(9)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评价

第6题:

简述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3岁后,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特点的主要表现是:
(1)3岁左右的幼儿,游戏中间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
(2)4岁左右的幼儿,联系性游戏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
(3)5岁以后,幼儿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同性别的儿童交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女孩更明
显表现出交往的选择性,其偏向更加固定,女孩游戏中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第7题:

评价是将一婴幼儿的发展情况与()相比,而对其发展速度及发展特点作出的评定。

  • A、同龄同伴
  • B、本人其他年龄段
  • C、同伴群体,或一般发展水平及规律
  • D、其他年龄段同伴

正确答案:C

第8题:

简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2)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其思维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第9题:

简述同伴关系的发展。


正确答案: 1、婴幼儿的早期交往。头六个月的婴儿就能互相接触、互相注视。第二年的儿童一对一地放在一起比把许多儿童放在一个大房间里一起活动更有利于社交。
2、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第10题:

论述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或论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同伴关系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婴儿期。婴儿很早就能够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作出反应。婴儿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一定的阶段发展的,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学前期。在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的质量提高。在这个阶段,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改变着同伴交互作用的性质。儿童现在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关活动的知识,参加集体性的假装游戏,能够与商议游戏规则以决定游戏的建构。
3.童年期。儿童进入小学,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明显的增加,同伴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了。他们在互相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进行合作以及分享方面的能力逐渐提高。同时,同伴群体共同目标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按皮亚杰的理论,这是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的阶段。“去自我中心”促进了儿童相互作用的发展,相互作用反过来更加速了“去自我中心”。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同伴更有选择性:同伴绝大部分是同性的,友谊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持久。
4.青少年时期。在这个阶段,同伴关系变得更为关键。这个时期儿童正处于向成人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与同伴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可能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和预告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个相当不确定的时期,儿童对自我、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而同伴在确定一个人的角色和自我价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导。在青少年时期,儿童对同伴文化的遵从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