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煦的减租思想。

题目

简述陶煦的减租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制陶技术的发明。


参考答案:

制陶术是人类继火之后的有一大发明。此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仅是形态上的改变,陶器的出现标志人类不仅改变了物质的形态,而且改变了质。黏土经过加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一种新物质。陶器的产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炊煮方式,丰富了生活用具。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在1.2万年前出现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人类必须掌握陶土的性能,并充分了解水、火、土的特性,可以达到600度左右高温。陶器产生源于定居农业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2题:

简述陶煦的减租思想。


参考答案:

明清两代,江苏东南苏州、松江等八府,田赋特重,地租也特别高。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冯桂芬代表这一地区的士绅,通过李鸿章向清廷请求减赋,获得允准。但田赋减而地租未减,这使太平天国失败后处境极端恶劣的农民更难忍受,也引起了当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于是有陶煦等人出面呼吁减租。
陶煦在《租核》一书中把农业称作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本”,而把减租看作“培本”的措施。他指出,若不减租,这部分余财入于地主之手,多半被用作窖藏或用以放高利贷、兼并土地,未必用于购买更多商品;即使变成购买力,也是购买各种奢侈品或用于鸦片、嫖、赌,而不见得能扩大一般工商业的市场。若减租,则农有余财,则日用服物之所资,人人趋于市集,而市集之于工贾利也;市集有余财,则输转于都会,而都会之工贾利也。他这里所说的工贾,已不是或不止是旧式的工商业。他还评论了当时人们关于开矿、修铁路、通火车等主张,并均加以肯定。
这充分表明:陶煦已从扩大国内市场的角度,把减租同发展问题联系了起来。


第3题:

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思想。


正确答案:
(1)生活教育的目标。陶行知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谈道:“生活教育的目标,分析开来,在乡村小学里,应当包含五种: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见,他提出儿童的生活教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一所“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的学校,“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成了晓庄的重要课程。陶先生对此十分赞赏:“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的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这种把课程融入生活、把生活引进课程的教育理念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还能够极大地调动儿童的主动积极性。
(3)生活教育的方法。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做中学、做中教”(即“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做中学、做中教”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儿童的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所以,他极其重视实践,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自己“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儿童对知识的探索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4题:

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展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第5题:

简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


答案:
解析: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 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曾 解释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 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 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 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 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结合其整个思想看, “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一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如此, 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己”,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 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 “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 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 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 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 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人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 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陶行知相应对课程、教材也提出了改造意见。 关于课程,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如在晓庄师范),他具体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这就是以培植学生的“生活 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关 于教材,他将教材比喻为用碗盛上的饭,而知识则是饭粒,可见教材是必需的。但教材 的编写却要破除传统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用 脱节的、"小众”的缺陷,变“读的书”为 “用的书”,即认识到"书是一种 ‘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

第6题:

简述减租思想。


参考答案: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因此,限制地租也就意味着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没收地租就意味着对土地私有权的否定。1840年以前,中国尚未有过没收地租的思想;但限租或减租的思想,却一再有人提出。唐代的陆贽认为均田制废坏后租调为地主所吞,国家及农民两方均受损害,提出了从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率两个方面进行限制的主张:“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以利贫人”(《陆宣公翰苑集·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
清初的顾炎武,根据当时苏南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特别强调了减轻地租对均贫富的意义。这一思想在近代被国民党发展为“二五减租”,并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共根据地普遍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
清初著名的颜(元)、李(塨)学派揭露了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的严重情况,主张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逐渐由地主所有转变为耕者所有。凡地主出租的土地,准其收租三十年;三十年后,则产权转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所有。
他们认为:实现这种产权改革,耕者能有自己土地,会大大提高生产积极性。这可以说是后来洪秀全、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思想的先声。


第7题:

简述国民党的“二五减租”。


参考答案:

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本来就缺乏实施的措施。在他之后,国民党虽然抽象地继承了孙中山平均地权的纲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抛开了其给农民以土地的内容,而仅把它化为减租的主张。在一些地区实施“二五减租”。
二五减租即减轻佃农田租25%,并规定正租之外不得有额外索求、农民正产品以外的副产品概不纳租以及地主不得随意撒佃等。对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积极作用的。它导致了自耕农的逐年增加,农村小学儿童激进,工商业以农民购买力增加而繁盛。这实际上是使中国的农业走上普鲁士的道路。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坚持推行这种改革的国家政权;农村中的封建势力对这种改革的阻力不是过分强大;有较发达的工商业能吸收农村改革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先决条件,在近代中国又都不具备。大地主本身就是国民党政权主要社会基础的一部分,他们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政策的制订和推行,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农村中封建统治势力根深蒂固,对减租以及限制封建特权的改革具有强大的、难以克服的阻力。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对过少,工商业又不发达,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竞争,就会迫使农民宁愿接受较高的地租,从而使政府关于减租的规定成为具文。


第8题:

简述西周陶鬲和陶豆的演变?


参考答案:

西周陶器的特点及演变
(1)西周的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红陶;制法有手制、模制、轮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华纹、弦纹、附加堆纹等;
(2)器形有鬲、甗、甑、鼎、簋、豆、盂、碗、盘等。其中陶鬲绝大多数为三组间裆部相连、看不出明显的分界的连裆鬲。
陶器的演变可以分为三期:
(1)早期,鬲多监锥足的瘪裆鬲,豆为粗柄深盘,簋有圈足。
(2)中期,鬲裆变低,腹稍鼓;豆柄变细,中腰有凸棱;簋的圈足变高。
(3)晚期器形中已不见圈足簋,流行素面平底盆;鬲多做矮裆,足尖作乳头状;豆为浅盘细柄。


第9题:

试述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游戏即学习。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家乡生产、风土人情为内容编成教材,以幼儿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室,以儿童所能接触到的事物为主要内容,参加种植、饲养等劳动,让儿童从中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组织游戏,培养出具有“生龙活虎的体魄、活活泼泼的心灵”的儿童来。
  (2)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3)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五个方面:①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②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③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④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⑤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第10题:

简述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