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学》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程颐
查看答案
问题:我们该怎么认识取象的思维()A、语言文字得以创造的根本思维B、认知物的一个基础的行为C、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D、从殊象到共象的过程
问题:王阳明认为“物者,事也”,事是真理在事物上的投射。
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本末的次第。
问题:“知”识事实判断,而“意”是价值判断。
问题:关于传统明德的崩坏的记录可以从《日知录》中窥得一二。
问题:从《大学》开始,儒家思考转向内向化的寻求。
问题:郑玄对“一人贪戾”的“戾”的解释为(),形容在欲望的追寻中出现的人与人的矛盾状态。A、戾气B、乖戾C、利益D、锋利
问题:在中国文化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是物的象征。
问题:朱熹讲“格物”的特点包括()A、对于一个物要穷尽它的理B、强调认识的彻底性C、穷理在彻底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D、穷理的过程要注重积累
问题:道统的特点是后世追溯。
问题:佛教八识中,第八识是()A、舌B、身C、意根D、如来藏
问题:辨“训”和“义”需要辨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问题:“物自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问题:对《大学》的评价不准确的是()A、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B、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C、是平等精神作为人类的本质价值在历史上的具体体现D、是平民阶级已经征服贵族阶级的标志
问题:絜矩之道是指符合人情、人心的一整套的标准。
问题:“其如有容焉”指的是人需要心地善良,心胸宽广。
问题:从《中庸》开始,儒家思想实现了从我心本善到人心本善的本质性跨越。
问题:在传统贵族的礼制社会中,小人效法君子来源于贵族政治的()A、传统B、礼仪C、威严D、理性
问题:“静”是内在有序所体现的一种安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