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嶯山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黄宗羲B、陈确C、章太炎D、张履祥
查看答案
问题: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A、郑玄B、朱熹C、程颢D、孔颖达
问题:对于“知”的看法,朱熹承认“格,来也”和“知,接也”的说法。
问题:郑玄对“一人贪戾”的“戾”的解释为(),形容在欲望的追寻中出现的人与人的矛盾状态。A、戾气B、乖戾C、利益D、锋利
问题:对《大学》的评价不准确的是()A、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进步B、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C、是平等精神作为人类的本质价值在历史上的具体体现D、是平民阶级已经征服贵族阶级的标志
问题:对经今古文之争描述正确的不包括()A、经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儒学经学两大派在学术和争立学官问题上的争论B、经今文学所依经籍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C、经古文学所依经籍据称为发掘出的先秦古文字本D、两派所依经籍虽年代不同,但是在治经观点上是相同的
问题:对《复性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作者是李翱B、是关于人性学说的论文C、认为“人之性皆恶”D、是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产物
问题:从《中庸》开始,儒家思想实现了从我心本善到人心本善的本质性跨越。
问题:辨“训”和“义”需要辨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问题:传统的明德建立在什么环境条件下()A、贵族垄断政治B、贵族垄断教育C、贵族垄断学术D、贵族垄断人与天沟通的权力
问题:传统的“明德”有什么特点()A、属于贵族B、实质是一种政治的理性C、以天命为依据D、以贵族为主体
问题:以下哪些大家曾表达过知识的来源是与万物相接()A、庄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
问题:“物自体”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问题:“正心”意味着由心之中正走向()A、身之中正B、人之中正C、思之中正D、以上都不是
问题:我们该怎么认识取象的思维()A、语言文字得以创造的根本思维B、认知物的一个基础的行为C、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D、从殊象到共象的过程
问题:道统的特点是后世追溯。
问题:在传统贵族的礼制社会中,小人效法君子来源于贵族政治的()A、传统B、礼仪C、威严D、理性
问题: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
问题:朱熹讲“格物”的特点包括()A、对于一个物要穷尽它的理B、强调认识的彻底性C、穷理在彻底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D、穷理的过程要注重积累
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本末的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