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脉动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形式和防止措施。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脉动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形式和防止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电流脉动产生转矩脉动,为了避免或减轻这种影响,须采用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三相交流电通到电动机的三相对称绕组中(),是电动机旋转的根本原因。

  • A、产生脉动磁场
  • B、产生旋转磁场
  • C、产生恒定磁场
  • D、产生合成磁场

正确答案:B

第3题:

简述粘釜产生原因、危害及防止措施。


参考答案:粘釜原因:物理因素:吸附作用;化学因素:粘附作用。
危害:
(1)传热系数下降;
(2)产生“鱼眼”,使产品质量严重下降;
(3)需要清釜,非生产时间加长。
防止措施:
(1)釜内金属钝化;
(2)添加水相阻聚剂;
(3)釜内壁涂极性有机物;
(4)采用分子中有机成分高的引发剂;
(5)提高装料系数,满釜操作。

第4题:

试述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及防止措施。并说明如何区分衰退和饰变?


正确答案: 原因:直接的内因是基因的白发突变;间接的是环境条件,如营养条件、温度、紫外线等能引起基因突变的一切环境因素。
防止:减少传代次数;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衰退具有可遗传性。饰变不具有遗传性,改变了的性能可以恢复。

第5题:

硅酸盐水泥的腐蚀有哪几种主要类型?产生水泥石腐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措施防止腐蚀?


正确答案: 常见硅酸盐水泥石的腐蚀种类包括:
(1)溶析性侵蚀,指水泥石中的水化产物被淡水溶解而带走的一种侵蚀现象。
(2)硫酸盐的侵蚀,水化铝酸钙与硫酸盐作用生成的水化硫铝酸钙,其体积约为原来水化铝酸钙的2.5倍,使水泥石产生很大内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强度降低甚至发生破坏。
(3)镁盐侵蚀,镁盐与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起置换作用,生成溶解度小且强度不高的氢氧化镁。
(4)酸类侵蚀: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呈碱性,其中含有较多的Ca(OH)2,当遇到酸类或酸性水时则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比Ca(OH)2溶解度大的盐类,导致水泥石受损破坏。
(5)强碱腐蚀:铝酸盐(C3A)含量较高的硅酸盐水泥遇到强碱(如NaOH)会发生反应,生成的铝酸钠溶于水。当水泥石被氢氧化钠浸透后又在空气中干燥,则溶于水的铝酸钠会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钠。由于水分失去,碳酸钠在水泥石毛细管中结晶膨胀,引起水泥石疏松、开裂。
引起水泥石腐蚀的外部因素是侵蚀介质。
引起水泥石腐蚀的内在因素:一是水泥石中含有易引起腐蚀的组分,即Ca(OH)2和水化铝酸钙(3CaO·Al2O3·6H2O);二是水泥石不密实。水泥水化反应时理论需水量仅为水泥质量的23%,而实际应用时拌合用水量多为40%~70%,多余水分会形成毛细管和孔隙存在于水泥石中,侵蚀性介质不仅在水泥石表面起作用,而且易于通过毛细管和孔隙进入水泥石内部引起严重破坏。
防止水泥石腐蚀的措施
(1)根据环境侵蚀特点,合理选用水泥品种
当水泥石遭受软水侵蚀时,可选用水化产物中氢氧化钙含量少的水泥。水泥石如处在硫酸盐的腐蚀环境中,可采用铝酸三钙含较低的抗硫酸盐水泥。在硅酸水泥熟料中掺入某些人工或天然矿物材料(混合材料)可提高水泥的抗腐蚀能力。
(2)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
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如强制搅拌、振动成型、真空吸水、掺外加剂等,在满足施工操作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水灰比,提高水泥石的密实度,都将使水泥石的耐侵蚀性得到改善。
(3)表面加作保护层 当侵蚀作用比较强烈时,而在水泥制品表面加做保护层。保护层的材料常采用耐酸石料(石英岩、辉绿岩)、耐酸陶瓷、玻璃、塑料、沥青等。

第6题:

简述软件缺陷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正确答案:软件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 功能、特性没有实现或部分实现 设计不合理,存在缺陷 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不一致 运行出错,包括运行中断、系统崩溃、界面混乱 数据结果不正确、精度不够 用户不能接受的其他问题,如存取时间过长、界面不美观 产生的原因: 1、软件的复杂性 2、交流不够 3、程序设计错误 4、需求变化 5、时间压力 6、代码文档贫乏 7、软件开发工具问题

第7题:

简述缩孔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凝固温度区间小的合金充满型腔后,由于逐层凝固,铸件表层迅速凝固成一硬壳层,而内部液体温度较高。随温度下降,凝固层加厚,内部剩余液体由于液态收缩和补充凝固层的凝固收缩,体积减小,液面下降,铸件内部产生空隙,形成缩孔。
措施:
(1)使铸件实现“定向凝固”,按放冒口。
(2)合理使用冷铁。

第8题:

简述回火时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和补救措施。


本题答案:回火时常见的缺陷有:
(1)回火后硬度过高。产生原因是回火温度偏低或保温时间不足,防止和补救措施是重新按正确的工艺回火。
(2)回火后硬度不足。主要是由于回火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出现这种情况应把工件退火后重新淬火。对回火有二次硬化现象的材料若回火温度偏低,也会导致硬度不足。防止和补救措施是按正确工艺重新回火。
(3)高合金钢容易产生回火裂纹。产生原因是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太快。防止措施是回火加热要缓慢,冷却也要缓慢。
(4)回火后有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是回火温度在脆性温度区域,所以应避免在此温度区回火或更换钢号。第二类回火脆性主要是回火后冷速太慢,回火后应快速冷却或选用含有钨、钼元素的钢材。

第9题:

简述粘着磨损产生的条件、机理及其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条件:
又称为咬合磨损,在滑动摩擦条件下,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因缺乏润滑油,摩擦副表面无氧化膜,且单位法向载荷很大,以致接触应力超过实际接触点处屈服强度而产生的一种磨损。
磨损机理:
实际接触点局部应力引起塑性变形,使两接触面的原子产生粘着。
粘着点从软的一方被剪断转移到硬的一方金属表面,随后脱落形成磨屑
旧的粘着点剪断后,新的粘着点产生,随后也被剪断、转移。如此重复,形成磨损过程。
改善粘着磨损耐磨性的措施:
1.选择合适的摩擦副配对材料
选择原则:配对材料的粘着倾向小
互溶性小
表面易形成化合物的材料
金属与非金属配对
2.采用表面化学热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状态
进行渗硫、磷化、碳氮共渗等在表面形成一层化合物或非金属层,即避免摩擦副直接接触又减小摩擦因素。
3.控制摩擦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力
减小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力能有效降低粘着磨损。
4.其他途径
改善润滑条件,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氧化膜与机体结合力都能降低粘着磨损。

第10题:

简述冷裂纹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产生原因:氢、淬硬组织、焊接应力。
防止措施:
(1)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
(2)减少氢的工艺措施:焊前将焊条焊剂按规定烘干,在100-150ºC下保存随用随取。清理坡口边缘的油、水、锈干净;
(3)选用碱性低氢型焊材;
(4)选用合理的焊接顺序,多层多道焊,采取锤击焊缝以减少拘束应力;
(5)焊后及时进行消氢处理;
(6)焊后热处理。